【颜丹】“偶遇”还是“亲民秀”?

人气 4

【大纪元2014年01月06日讯】最近有人戏称,2014开年最为流行的词汇当属“偶遇”。而这一词汇在短期内能够受到如此热捧的原因皆源自一些官员近期所上演的一幕幕“亲民秀”。2014年1月1日晚,北京某媒体记者在王府井“偶遇”北京市公安局长傅政华配枪巡逻,执行公务。后此番“亲民”之景很快通过媒体展现在民众眼前。而就在前不久,郑州电视台所报导的“地铁偶遇、采访书记”的新闻便已经先声夺人,将郑州市委书记乘坐地铁的“平民”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官者亲民”本是爱民之心的自然流露,正是由于这颗心溢满真诚与无私,才能让亲民之举感天动地,温暖人心。面对百姓,为官者举手投足之间理应不夹杂着任何虚伪和矫饰,甚至别有用心。一旦目地不纯,或并非出于本意,这亲民之举便在无形之中被打上了表演的印记,不仅无法让人感受到为官者体恤民心的赤诚,而且其中所折射出的矫揉造作,夸张渲染更是令人浑身不自在。这也正是为何“当民众偶遇官员”、“官员亲民”的报导一经播出,民众的嘲讽与调侃比发自内心的感动更为热烈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当人们发现太过巧合的“偶遇”让人倍感不适时,一些质疑其“作秀”的言论便开始广泛的流传开来。很多人认为,官员偶尔为之的行为竟然能邂逅记者与摄像机,这样的巧合恐怕只在拍摄影片时才会出现。然而如今,这个场景不但毫无偏差的出现在官员身上,还被媒体冠以“亲民”的主题竞相报导,如此就让我们不得不在“亲民”与“作秀”之间建立合理的连接。如果说一幕幕的“偶遇”是为了“亲民”,这本身并无可非议,而若是“亲民”只在于“作秀”,那“偶遇”便只能被视为电影中的虚拟情节或假想片段而已,里面的主角——官员也就成了戏子。这种以“官员”为主角的电影,恐怕无人会为演员的演技拍手喝采;相反,当官员的伪善与虚情假意被公布于众之时,饱尝欺骗的民众绝不会如观摩电影一般对这等毫无真情的“亲民”大戏顶礼膜拜。

有意思的是,一些为官方站台的媒体人仍在为这场虚伪的“亲民秀”奔走疾呼,他们声称:让“偶遇”成为一种常态。事实上,对于官员与百姓来说,“偶遇”本身就足以说明,官员并不具备“亲民”意识。如果官员自身已然怀揣着平民心态,那么坐地铁,执勤、出巡就不会成为偶尔为之便引来一片围观的罕见之举,更不可能赶巧遇上背着摄像机的记者以及后续的夸张报导。而“常态”的真正涵义,就是带着平常心,过着日常生活的正常人的状态。依照此理,我们尽可发现,中国的官员们似乎从未融入和适应过这种朴实的常态。

从“三公消费”的庞大数额中,官员的常态显然是异于普通百姓的山珍海味、公车开道以及奢侈品、特供、房产等源源不断的供给。从各级别、各领域工作职位的任免和选拨中,官员的常态显然是遵循亲属优先,利益至上,关系网之外一概免谈的特权规则。从中饱私囊、暴力执法、强奸幼女等恶性案件中,官员的常态显然是法外授权,官官相护,无视律法,让体制之外的民众受尽侮辱和冤屈。在这些常态之中,我们又如何能看到普通民众应有的常态?如何能体会出官员怀揣亲民之心的一丝真意呢?

由此,“偶遇”之类的“亲民”到底是真是假,我们根本无须争论不休。因为“亲民”本是真心再现,与“偶遇”理应毫无关联。或许下面一则真实的故事可以让我们发现,什么样的“偶遇”才是一种合乎自然的真实常态。

一位朋友的德国友人在飞机场的候机大厅等飞机时,突然邂逅德国总理默克尔。然而这样的邂逅却让人感到十分寻常,寻常到好像每个人都曾发生过一样。默克尔从身后轻拍那位德国友人的肩膀,礼貌的低声询问能否帮忙看一下行李,因为自己想去附近的洗手间。而默克尔从回来到上飞机的过程中,没有人如偶遇电影明星亦或外星人般围观、搭讪,更没有记者扛着摄像机上前采访。一切就像普通人所经历的那样,默克尔走上飞机,坐在一处座位上。巧合的是,那位德国友人竟然发现他的座位就在默克尔的旁边。即使感到高兴和意外,但那位德国友人也只是表示出与对其他人一样的适宜的尊重和基本的礼貌,自然的与默克尔进行着简单、轻松的交谈。事后他回忆此情此景时称,“那时的默克尔只是飞机上的一名普通乘客,对我而言,她也是一位刚刚认识的可亲的朋友”。

这个故事简短而普通,并且显而易见是一则关于“平民邂逅官员”的故事,然而有所不同的是,这里的“邂逅”比中国媒体所热捧的那些人为制造的“偶遇”要真实的多,贴心的多。究其原因,只在于这其中并没有演员和导演,只有一位普通人和另一位将自己视为普通人的官员而已。或许真实的情感只有平常心才可尽释,若无此心,再完美的剧目也表现不出真实。

相关新闻
温家宝在线交流 网民:“亲民秀”
德媒评温家宝和“五毛”蛋
梁振英访社区秀亲民 遭胶刀架颈
胡锦涛在贵州遭三方拉扯 图片网络流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