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长廊

【水彩行家】品故乡馥郁芳华5

循陈品华老师彩笔之邀约 分享一份寻访原乡的感动 作者:林毓修

礼敬与回馈

如果不曾耕作,又怎能理解扒光碗中饭粒是对农民尊严的礼敬;这并非惜物或习惯的养成问题,而是一份“感同身受”的美感觉知。“土地”绝不仅仅只是供人行、居甚或予取予求的空泛对象,倘若认知正确,着眼角度自然不凡。

品华老师在写景构图中不由自主地将视野放低,高视点囊括眼前地表上之动情元素,在逾三分之二的空间里述说着她的最爱;让人常有俯揽大地、欲予拥抱的观照感。又像顶礼膜拜土地之姿、低头礼敬之势,由景深引导视线延展于无限深广。天地如此辽阔,幸福的我们理当感念,在“使用”与“拥有”间应予斟酌!

2013年冬,品华老师怀着感念亲恩与回馈桑梓的初衷,在孕育、养护她的父母以及土地上开了久违的个展,计划以义卖方式将所得捐赠给正在盖急、重症大楼的台东马偕医院,没有冠盖云集之热闹排场,有的是热情乡民与好友们的慷慨。当全数展品完售后品华老师开心的笑了,这份喜舍的愉悦令人好生感动!一如芝兰吐暗香…高雅而芬芳。

陈品华《池上油菜花海》 76×56cm 2013(图: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

回家的路

专访完那天风静静沉沉的,在回家的路上,努力想厘清却又不知从何着手。若不是因为专访的因由,怎能料到如此丰沛的热情与心念会蕴藏在她小小的身躯里。

与老师熟识的这些年来,未曾这么近距离地探访其创作的心灵轨迹,正如作品“山”:我是朝山的旅人,面对眼前大山巍峨,本应霁白耀眼之山头却以低调银灰统整,抑压其争锋出色的霸气;虽廓隐于大气之中但仍绝世而崇高。而积累出如此高度的底层山峦,在高雅迷人的色域中,建构出中低海拔丰富多姿的迷离深度,令人神往!

陈品华《山》 76×56cm 1993(图: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

写稿到此约略能体会:站在眺望都兰湾的土地上,五十年的物换星移,树高了又倒,建物突兀地占领了朴实的自然…。一股热流欲夺眶而出的悸动,赶紧提笔画了又画,深怕存在了这么多年的存在会被剥夺;一旦改变,可能连回忆或凭吊的机会都没了,怎能不草、木、叶、石个个都描拾入心呢!

好像走在作品“旱地”上,远方微露的青山有绿水常伴的家,是身、心、灵最佳的归处,也是每年再怎么忙都要回来探视的地方。这条“回家的路”有着孩提时探索的足迹、有着雨季时山花点点的偶遇,也曾奔逐、也曾跌跤、也曾倾倒于草浪阵阵,亦或伤感于旱季的枯黄瑟瑟…。

这片熟得不能再熟的平凡坡地,一条走到无法忘却的崎岖山路,总在心烦意乱时给予适切的倾吐和抚慰。望著作品里朴拙有力的笔法,或枯、或干、或折枝尽都如实的载记着,这不再是拥有多少美的原理、原则可供表述,而是艺术家生命中无可取代的独特感知,在无压感的聆赏中传递出内心无声的呐喊,在这条一年一年渐渐不熟的路上。

陈品华《旱地》 76×56cm 1996(图: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

人在执著时显得单纯 画在单纯中读到执著

再高的技巧 永远无法告诉人们 什么是爱

唯有 有爱的心 方能圈画出动人的所在

品华老师是 希望你我也能是

原载:水彩艺术资讯 第十六期

责任编辑: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