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传统庆中秋 拜月祈福人月两圆

闰9月撞白露 38年最早中秋到 氏族围村过节风俗各有特色

人气 222

【大纪元2014年09月08日讯】(大纪元记者王文君、李真香港报道)香港这个现代都市,至今仍保留不少中国传统习俗。每年过中秋,除了港九新界等地色彩斑斓的彩灯会,家家户户吃团圆饭、赏花灯、吃月饼、玩灯笼外,不少地区也保留着一些独特的过中秋习俗,如拜月祈福、盆宴、舞火龙仪式等,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传递感恩与和睦。

吃月饼是中秋必备的节目,香港手工做的传统月饼非常好吃,常吸引许多民众购买。(宋祥龙/大纪元)

今年最受瞩目是高达7.5米的五层传统中式走马灯,古风再现。(余钢/大纪元)

一年一度维园中秋花灯开幕,吸引大批市民游玩。(余钢/大纪元)

今日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中秋节。“中秋团圆”四字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对中国人来说,中秋节的重要性仅次于中国新年。今年的中秋不仅巧逢百年一遇的黄历“闰九月”,还与白露节气相撞,成为38 年来最早来到的中秋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秋节一直是最有人情味、最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国人常以月圆象征人团圆,中秋节月亮圆满,因而又叫“团圆节”,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与和睦的内涵。在乡土地带,中秋过节更富传统气氛。

舞火龙是香港的传统习俗,源于19世纪大坑村袪除瘟疫的传说,寓意驱邪治病。(宋祥龙/大纪元)

今日是中秋节,大坑浣纱街昨晚张灯结彩,已率先举行中秋舞火龙活动,一连3日为居民祈福。(宋祥龙/大纪元)

莲花灯是传统灯笼款式。(宋祥龙/大纪元)

宗族同庆习俗渐散失

香港新界有五大氏族,其中以元朗锦田邓氏为首,祖宗乃宋神宗进士邓符协。据邓氏第26代传人、法国蓝带餐饮艺术家邓子怡介绍,北宋末年赵氏皇姑(皇帝的妹妹)嫁入邓家,邓氏家族从此显赫,福延至今第26代,分支繁茂。

记者在中秋节前夕访问邓子怡,恰好邓家第25代传人、她90岁的父亲也因为维修300年历史的祖屋邓家祠堂,专程由澳洲返回香港。刚从法国学成归来的邓子怡,对家族的中秋习俗不甚清楚,幸好有父亲在旁,为她一一道来。

邓子怡说,锦田邓家几百年前有五房,发展至今,各分支开枝散叶,应该已有几百户人家了,无法计清楚一共有多少人,族谱亦只有在添丁和丧老时才会修订增减。子怡的父亲说,在几百年前,每逢中秋节,整条村五房几个分支都会一起渡过。后因香港移民潮而散居世界各地,整个大家族亦已无法在中秋团聚。

新界邓氏家族的拜月传统

不过,每户人家团聚庆贺中秋的传统依旧未变。邓子怡忆起儿时过中秋除了有酒菜、茶果、月饼外,传统上会制作一道特别的菜,叫围头鸭(焫鸭),即用煎锅将鸭子慢慢煎熟,不过近年已无人会做。

按照中国古人习俗,当八月十五的月亮初升时,家家户户要拜月亮,在庭院中架起贡桌,摆上月饼、茶和水果,燃烛焚香,庆祝一年的丰收,期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邓氏也保留了追月拜神的传统,每年中秋傍晚4时许至5时(晚餐前),会上香拜神;夜晚11时再拜一次,期间,当然少不了赏月及生果和月饼的祭奉。

邓子怡与从澳洲归来的父母和哥哥难得在中秋节团聚,餐桌上会加入自己新研制的素菜,但坚持不会煮任何西餐,因为中秋是中国人传统的日子,坚守传统,有其寓意和象征。

盆菜拥有数百年的历史,逢年过节的“盆菜宴”也是香港一项传统的饮食文化。到了冬至,盆菜更是不少家庭“做冬”中不能缺少的一项美食。(大纪元资料图片)

坪洋村盆菜贺中秋

新界北部邻近深圳边界的打鼓岭坪洋三乡,则保存了全村庆祝中秋、吃盆菜的传统习俗。

村主席陈奕芳介绍,该村的文化传承在于“团结”。大约330年前,陈氏祖先陈栋国及两名侄子由广东梅州五华县移居香港坪洋,经历了依山吃山、以打石为生的日子,后来耕种农田。到了20世纪60至70年代,日子虽然并不富裕,但在中国大逃亡的浪潮中亦接纳和照顾了很多从大陆逃到香港的人。陈奕芳说,那时每户人家自己的温饱亦难以为继,但仍能把仅有的面包分给落难的同胞,实属难能可贵。

300多年间,坪洋村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至今仍保存着善良淳朴的民风,相传亦有神龙护佑。陈奕芳表示,村中人义字当头,讲的是江湖义气,个个会武功,50岁以上者很多都会书法、懂历史,能写诗作对,可谓文武双全。

邻里相望顺应天意

淳朴的民风,造就出远离都市喧嚣、邻里如亲守望相助的古时生活氛围,中秋更是坪洋村最喜庆的日子,除了自制花灯(走马灯),还会制作和发放相传源自三国时代的孔明灯祈求平安,因村中人相信顺应天意可安享盛世。这个传统直至去年因安全问题而停止。

近年,坪洋村成立村务委员会后,每年中秋都会设盆宴,招待全村人一起欢庆,吃盆菜、看歌舞表演、游戏抽奖,热闹如嘉年华。村中人热情好客,就连村中的外来人和租客亦被邀请参加盆宴,希望村里乡亲更似一家人,邻里关系更加团结融洽。

坪洋村村民与人为善、与世无争、顺应天意,很多人相信“真、善、忍”,令坪洋村到处开放三千年一见的优昙婆罗花,相信福德会一路延续下去,惠泽后代。

今日是中秋节,大坑浣纱街昨晚已率先举行中秋舞火龙活动,一连3日为居民祈福。(宋祥龙/大纪元)

长67米、用珍珠草扎成的火龙,龙头重48公斤,龙身插满逾7万支枝线香,由约300名大坑村民舞动。(宋祥龙/大纪元)

舞火龙仪式由擂鼓启动。(宋祥龙/大纪元)

大坑一连三日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的传统习俗,源于19世纪大坑村袪除瘟疫的传说,目前只有薄扶林和铜锣湾大坑有保留,当中大坑从中秋前一天起,一连三日举行盛大舞火龙活动,龙头先放在大坑莲花宫观音庙举行祭祀仪式,不少市民亦前来上香。长67米、用珍珠草扎成的火龙,龙头重48公斤,龙身插满逾7万支枝线香,由约300名大坑村民舞动,中秋日则移师到维多利亚公园,和市民同乐。

因为是客家传统习俗,过百年来只有男性才可以当舞龙者,女孩只可举莲花灯。但今年的大坑舞火龙出现百年来第一位女鼓手,由八十后的朱自然担任音乐组总组长。自小受舞火龙传统耳濡目染的朱自然,虽然搬离大坑超过20年,但仍坚持每年回大坑筹备及参与,她希望将舞火龙这项传统延续下去。

责任编辑:何嘉林

相关新闻
大坑举行舞火龙晚会 冀驱除SARS瘟疫
图片新闻:香港大坑舞火龙
中秋百年传统 薄扶林村“七星伴月”舞火龙
组图:港近20万人维园赏花灯舞火龙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