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新闻

岁末将至 芝加哥华人谈捐款

【大纪元2015年12月12日讯】(大纪元记者唐明镜芝加哥报导)每年岁末,芝加哥市区张灯结彩,熙熙攘攘的人群或是欣赏梅西百货的橱窗装饰,或是游览戴利广场上的德国圣诞集市,或是到千禧公园溜冰。然而最让李芬难以忘怀的却是大大小小商场门口的红色铁壶(red kettle)和摇着小铃铛的志愿者们。    

  

“听到那清脆的铃声,我才注意到:‘啊,新年到了!’”李芬说。她在芝加哥已经生活了超过十年,从留学生、到职场新人、再到中层经理;从孑然一身,到两人世界,再到三个孩子的大家庭,每天往返于市中心的公司和城边的住家,忙碌的生活让她很难关注街头潮流的变化,唯一能记起的是每年节假日不变的景致—救世军(Salvation Army)的圣诞壶(Christmas kettle)。    

  

李芬回忆起十多年前刚到美国读书的时候,还常到“救世军”去淘旧衣服。她当时并不知道,救世军是一个国际性的基督教慈善机构,致力于帮助穷人和救灾。等她工作后,便把家里的旧衣服捐给“救世军”。而现在已经当妈妈的她特意带着女儿,走到梅西百货前摇铃铛的救世军义工前,让女儿亲手把一张5美元纸钞塞进红色铁壶里。    

  

“我想让女儿知道:节日不光是欢庆和购物,也要帮助那些困难的人们”,李芬说,她希望女儿能继承中华文化中乐善好施的美德。 

  

李芬是美国千万个默默无闻捐赠人中的一个。根据印第安纳大学慈善研究中心(The Center on Philanthropy at Indiana University)的报告,2014年美国所有个人捐赠总额达到2585亿美元,平均每户捐出$2971;而且所有慈善捐赠中,72%来自个人捐赠,基金会的占15%, 遗产捐赠占8%,剩下的才是公司捐赠(5%)。 

  

华人希望捐有所用

   

李芬眨眨眼说,她家的年均捐款没有达到$2971,但也常常是4位数,超过大芝加哥地区户均$1053的水平。“当家庭有大的变化时,如刚买了房子,或又增加一个孩子,手头就会紧张一些。” 

   

李芬表示,自己来自中国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先生出生农村,两人在美国一起打拼十多年,收入进入中产阶级,觉得应该回馈社会,“一路走过来,我们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更是受益于(美国)这个公平透明的体制。” 

   

李芬说,她捐出的第一笔钱竟然是给了欧亚大陆的一个国家。她表示,1999年她从美国一所大学的研究生院拿到第一张超过1千美元奖学金的支票时,感觉“自己好像一下子富裕起来”。恰逢当年的8月17日,土耳其发生了7.6级地震,死亡1万7千人。 

   

“我于是写出了一张50美金的支票,捐给土耳其红十字会,”李芬说。几个月后,她居然收到来自土耳其政府的一封感谢信,让她很惊喜,感到自己小小的善举得到了认可。 

   

那一年,李芬也曾写给中国红十字会一张支票,捐助发生在中国的某一场灾难,没得到任何回音。“在美国,我开始认识到中共的统治是多么的腐败黑暗,特别是慈善事业有种种黑幕,我很失望,”李芬说,她很想帮助那些在中国受难的人群,却找不到可信任的渠道和真正有效的方式。她于是把捐助的目标放在周围熟悉的机构。 

   

李芬说:“今年我增加了一个机构WBEZ(美国公共电台芝加哥分台),因为开车时常常听它,认为它的新闻节目很出色,特别是得知它大部分资助来自听众,而非政府,很让我吃惊,决定要支持它。” 

   

林明在芝加哥市区的一家基金公司任资深分析员。他说,每年公司都会鼓励员工支持慈善事业,发给员工一个长长的名单,上面列有数千个慈善机构,他选择了四家:美国红十字会、救世军、无疆界医生(Doctors Without Borders)和国际大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 

   

林明说:“我觉得这几个机构是真正做实事的,他们的成绩我们都看得到。”林明表示,公司会自动从他的薪水中扣除要捐赠的数额。 

  

华人也乐捐 只是低调

   

住在西北郊的杜林和太太都来自上海,他们二十多年前在芝加哥西南部的Peoria市Bradley大学相识。杜林回忆说,当时学校一名负责国际学生事务的教师曾评价道:中国人很少参与慈善事业,尽管他们常常拿到奖学金。这让杜林很不服气,他毕业后一找到工作,便开始以校友身份给Bradley大学捐钱,一连好几年,直到后来转向另一家慈善机构,数额更达到五位数。 

   

住在北郊的安吉娜则分享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已经有一双儿女的安吉娜十多年前还曾有一个女儿,2岁不幸诊断出脑癌,4岁死亡。伤心的夫妇于是给Park Ridge市的路德综合医院(Lutheran General Hospital)捐赠玩具,因为女儿在那里出生并治疗。他们一做就是十年,直到搬家到不同的城市。“我先生于是给儿童癌症协会捐款,” 来自广州的安吉娜说,她先生是第二代华裔。 

   

年近70的张老伯从中国大陆移民到美国才三年。不懂英语的他常常到南中国城的培德中心上英文课,到中华会馆吃$1元午餐,到华咨处办理能源粮食补助。他很感激这些慈善机构提供的各类贴心服务。 

   

有一天张老伯到华咨处办手续。办事员表示,由于州政府大幅裁减分配给社会福利机构的资助,很多福利机构财政都很紧张,华咨处也对复印文件等收费了。张老伯当即把身上仅有的10美元现金拿了出来。 

   

张老伯说:“我免费享受了这么多的服务,也应该有所回报。”在北中国城也有数个服务华人的福利机构,如华人互助会、东南亚中心等。   

网上捐款成新趋势

   

11月中旬,李芬收到维基百科(Wikimedia)发来的一封电邮,里面说:“一年前,你捐出了50美金以保证我们的网站能够正常运作,并且不登任何广告… 如果我们过去的支持者都能够在这一天继续资助我们的话,我们就不必为来年的筹款而发愁了。”李芬很感动,当时便从信用卡划$100给维基百科。 

   

李芬说,这是她第三年给维基百科捐钱了。爱读书的她表示,自己从维基百科获益良多,绝大部分的词条都能从维基百科找到详实的解释,“这个网站只有300名员工,却提供如此海量的信息,可见背后得有多么巨大的付出。” 

   

李芬说,今年初当她准备报税时,发现先生也给维基百科捐出了50元,“这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爱在亚马逊网(Amazon)购物的李芬夫妇还加入了亚马逊网站提供的“微笑计划”(AmazonSmile)。在这个计划里,李芬从亚马逊网购买的所有商品,亚马逊基金会都会捐出买价的千分之五,给李芬选定的非营利机构。今年一年里,李芬一家从亚马逊网共购买了超过1万美金的商品,相应的,亚马逊基金会捐出了50美金。 ◇

责任编辑:温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