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良相管仲的辅君术

齐桓公作为一个大国的君主,他的一举一动应该能够影响整个中原及四周的情势。但是在他尚未拜管仲为相时,他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拜管仲为相之后,齐桓公由平庸之君摇身一变为天下之霸主。良相管仲曾经用尽方法来开导桓公,使他具备霸者的风范与能力。这种君主教育——驭君术,是良相所不可或缺的职责和能力。

下面有几则历史故事,可以看出管仲对齐桓公所下的苦心。

刚开始管仲虽然被任用为相,却无法得到全国上下的支持,使国政走上轨道。他就想方设法博得齐桓公的重视和众人的信赖。

管仲任职不久,桓公与他交谈。桓公问他:“现如今国政怎么样?”管仲答道:“小臣出身贫寒,没有办法让名门豪族听从于我。”

桓公闻罢,即刻让他做“上卿”。但一段时期过去了,国政依然如此。桓公便再度召管仲来,问道:“为了方便你办公,我已封你为上卿。但是国家仍无发展,原因何在?”管仲答道:“微臣贫无立锥之地,如何驱使富豪之家?”言罢,桓公就把一年的国税收入赐给了他。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国政仍然未见起色。桓公心急如焚,又问管仲:“我已经屡次依你所愿,国政却依然如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管仲答道:“君主您还不完全信任我,我不可能控制您身边的人。”

桓公听了,就在他的名号上加了一个“父”字,要求国人皆称仲父,不得称名夷吾。有事先告知仲父,再禀明君主。

管仲得到身份、财产、称号之后,便无后顾之忧,立刻大力推展国政,使齐国国力大增。

另外管仲也时常对桓公施以教育。这里讲述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

有一次桓公去打猎,在追逐一只鹿时,不知不觉深入一片荒山之中。突然眼前出现一个溪谷,溪谷前站着一位老者。桓公便上前问道:“请问此溪谷为何名?” “愚者之谷。”老者恭敬地回答。

“好奇怪的名字啊!” “是的!这个谷是以我的名字取的。”

“前辈看起来聪明得很,怎么会是愚者呢?” “说来话长。我曾经养了一头母牛。它生下小牛之后,我就卖了这匹小牛,买了一匹马回来。这时遇到一个恶徒,他认为母牛绝不可能生出小马,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我的小马夺走了。邻居知道了这件事,就称我为愚者。我常来这个山谷,所以称之愚者之谷。”

桓公感到很吃惊,连话也说不出来。“自己买来一匹马,居然任人夺走,真是愚者。”桓公心中暗自想着。

第二天上朝时,桓公将此事告诉管仲。谁知管仲听了,立刻整其衣冠,正襟跪拜,而后自责说:“此乃臣之错!尧为天子时,有名相咎繇辅佐。如果在那个时候,绝对不会有人抢那位老者的小马。即使真有这种不肖之徒,只要政治能上轨道,这种现象是不会出现的。那位老者深知我国政治腐败,无清廉之官能正确判案,无奈才会忍受恶徒的抢夺和邻人的嘲笑。我们必须立刻改革朝政,否则是不能使百姓信服的!”

通过此事管仲趁机给桓公上了一课,使桓公明白为君应有的作为。

有一天,桓公对管仲抱怨说:“本国地域不广,资源贫乏,众多朝臣奢糜无度。寡人很想根除臣下的浮华之风,不知你意下如何?”

管仲说:“难得君主能想到!依臣所闻,下臣的衣食车行都是以君王为模仿的对象。如今大王吃的是上等美味,穿的是绫罗绸缎,难免臣下会如此。诗经中写道:口说无凭,将无以服人。大王若想根除臣下的奢侈之风,必须以身作则才行。”

此后桓公就改穿朴素的朝服上朝听政。这样不到一年,齐国的风气焕然一新。奢靡之风从此销声匿迹。

又有一次,桓公召管仲前来,问道:“那些亡国之君,到底犯了些什么错误,以致于连国家都亡了呢?”

管仲答道:“那些亡国之君,只知一味地充实自己的库藏,搜刮百姓的财产,而且四处征讨,企图夺取他人的领土,根本不知怎样取得其他诸侯的支持(这是第一种过错);只会不断加重赋税,完全不知道如何赢得民心(这是第二种过错);他们老是事后急于求得他人的支持,未果,又不肯承认自己错误,只会一味责怪他人(这是第三种过错)。这就是他们的三种过错。犯了其中之一,便会丧失领土,犯了全部的话,就免不了灭亡的命运。其实说起来,他们也不想使国家灭亡在自己手上。是由于不懂得为君之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泥淖而不能自拔。”

桓公一直都很信任管仲。管仲经常找机会,对君主施以教育。而桓公也能虚心接受,努力实践。桓公能够如此虚心地学习,实在需要有相当的克己功夫。也因为桓公能有这种心胸,才能登上霸者之位。(事据《史记》等书)

--摘编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魏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