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工程

建筑奇技夸世1400年 中国赵州桥

赵州桥是一座石拱桥,俗名大石桥,位于中国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洨河上。隋代年间(公元595-605年),杰出的工匠李春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洨河上建造了赵州桥。桥墩下一块淹没多载近年被寻回的石碑刻记“赵郡交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等十三个字,是桥唯一的刻记。

世界最古石拱桥

赵州桥跨世已经超过1400年。石拱桥的造型优美,恰似一弯新月,栏杆上一座座龙兽雕刻,型态各异其趣,表情栩栩如生。 历史上,唐中书令张嘉贞着《安济桥铭》中曾有记载:“赵州交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悠长岁月中,这个伟大巨构在童谣中也有流传。

1933年冬,中国名建筑师梁思成(公元1901—1972年)到河北省进行野外考察时,听到一首有关应州塔和赵州桥的童谣:“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引起他的注意。当时他们刚刚完成对应州塔的考察,好像是上天有意制造的巧合,让他发现这中国科技瑰宝,并透过他的调查写作、绘图剖析而再现赵州桥的卓著科技。

赵州桥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石造大跨度单孔敞肩弧拱桥,在国内外学界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梁思成在他的著作《中国建筑史‧第五章 隋唐》中对赵州桥有极高评价:“河北赵县赵州桥……可称为中国工程界一绝。”

技术实用精湛 工程界一绝

赵州桥把一般石拱桥坚固的半圆型构造拉长成1/4圆弧,弧度优美,桥高仅达7.23公尺,坡度适合马车与人的通行,这种技术惊震古今。桥的圆弧拱跨度大高度够,使桥面下水上船只来往通过仍然非常方便。

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将赵州桥定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迄今,中国境内仅有赵州桥和万里长城获选。

赵州桥虽然改变了弧度,依然强固无比。在1400多年间,经历大水灾十余次,加上战乱和地震,飞梁如故屹立不摇。1966年3月发生的7.2级邢台大地震,其震央离赵州桥仅40公里,附近建筑物毁损无数,大石桥则安然无恙。

1400年前的隋代,建筑工程师李春建成这种大跨度单孔1/4圆弧拱桥结构,是建筑史上一个可贵的创新。赵州桥1/4圆拱桥身所用石料要比同跨度的半圆拱桥节省40%以上,既减轻桥身自身的重量和应力,又使桥面坡度比较平坦,便利桥上的交通。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所作《中华科学文明史》(英 李约瑟原著,英 柯林‧罗南改编)中夸奖赵州桥远远把西方桥梁建筑科技甩在后头,他说:“在西方圆弧拱桥都被看作是伟大的杰作,而中国的杰出工匠李春,约在610年修筑了可与之辉映,甚至技艺更加超群的拱桥。”欧洲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类似的敞肩桥梁。

李约瑟的《中华科学文明史》中提到桥梁专家福格‧迈耶(H. Fugl-Meyer)评价赵州桥是技术和工程双料冠军:“罗马拱桥属于巨大的砖石结构建筑……独特的中国拱桥是一种薄石壳体……中国拱桥建筑,最省材料,是理想的工程作品,满足了技术和工程双方面的要求。”

古今见证 耐震度强固惊绝

赵州桥的桥墩地基,经过一千四百多年仅仅下沉5厘米。隋匠李春对重量测定的神准和耐震的坚固,今之大桥莫能望其项背;现代的专家们也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从唐代到明代,赵州桥屡见于文献。以唐玄宗开元年间中书令张嘉贞所作《赵州桥铭》最著名:

“赵州交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试观乎用石之妙,楞平砧斫,缄穹隆崇,豁然无楹……又详乎刈插骈,磨砻致密……腰铁栓蹙。两涯嵌四穴,盖以杀怒水之荡突……”。

桥铭描述了赵州桥的构型特色和施工巧技,也述及它工程安全性的科技成就:“两涯嵌四穴,盖以杀怒水之荡突”。两涯即侧巩,在桥面与桥拱之间开了四个洞,防河中怒水激荡冲毁桥梁。的确,历经十多次大水灾的冲淘,桥基不陷、桥不塌,足见中国古代伟大工程家的深思远见,让赵州桥跨世超过一千四百年,仍然“胜地飞梁,依然如故”,哪来的神见?让今人莫能知,专家们也百思莫解。

明代时,赵州桥曾遭火劫受损而重修。一运输薪炭的船家泊舟桥下时却发生了火灾,火延烧到桥券隙缝,使腰铁剥落,石桥颓危。从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动工,开始维修,到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冬竣工,历时34载。*

参注:

1 见梁思成着: 《中国建筑史‧第五章 隋唐》

2 见《中华科学文明史》,[英]李约瑟原著,[英]柯林‧罗南改编,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 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

3 明代隆庆丁卯年(公元1567年)举人张居敬撰《重修大石桥记》。

@*

责任编辑:何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