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

古名城山水 西湖披辉文史荟萃

远眺杭州,历史人文,鼎盛灿然隽史册;近观西湖,园林逸境,浑然两忘托湖光。

宋朝时,杭州旧名临安,南宋人林升有〈题临安邸〉一诗,引人荡气千年:

<font=brown>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千年遗诗,远镜头清晰捕捉了西湖园林美景,至今仍然传神;诗心忡忡,对南宋皇室乐享西湖杭州“美景”,忘了开封故都中原父老企望旌旗的忧患,震荡犹在怀。

西湖山水披辉

想到中国历史,想到中华文化,能不想到“杭州”这个历史丰赡、光暗交织的山水名城舞台?想看中华的山水风光、园林美景的深邃奇美,又怎能忘了“西湖”呢?!

西湖三面环山,东边是杭州,城东南面倚钱塘江,处在群山带水间。

汉朝时就有“钱唐”和西湖前身“武林水”的记载,据《汉书‧地理志》,那时杭州称钱唐,西湖还是钱塘江下游的一个曲湾,称武林水。《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 。曲湾南北的两山,吴山和宝石山的山麓泥沙冲刷推积逐渐形成沙嘴,终至曲湾出口淤塞形成内陆湖泊,就是今天的西湖。

这湖自古以来有两种称呼,一称钱塘湖,因杭州古名钱塘(钱唐);一称西湖,因湖在杭城之西 。北侧的宝石山南麓下是大石佛寺遗迹,目前遗留有“秦始皇缆舟石景”,掩盖在杂树藤蔓间。 据南宋人张岱《西湖梦寻》记载:“大石佛寺,考旧史,秦始皇东游入海,缆舟于此石上。”遥想当年,江湖水曾东行入海流,如今静如处子一潭映月。始皇已缈,山刷水徙,一湖映春秋!

北侧宝石山的年代久远,据考察山岩成于溯侏㑩纪山,岩呈赭红色阳光下分外耀目,闪闪发亮,因此而得名。宝石山麓是观赏西湖全景的胜地之一,名胜古迹也多,除了秦皇缆船石,还有保俶塔、来凤亭……等。

保俶塔、雷峰塔都初建于十世纪,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907-960年),两塔遥相呼应,一浑一秀双塔,映西湖照人间佛心、传杭州历史故事。

西湖南端的吴山,在春秋时代是吴国的南界。吴山是由由几个山头形成西南-东北走向的弧形丘冈。在吴山的山顶能揽入钱塘江和西湖、杭州城全景,今人建筑了汇观亭,尽揽杭州江、山、湖、城之胜。加上林茂泉丰,山、城之间往来四通八达,南宋以来,山上祠庙寺观建筑林立。

说到杭州景致,就不能不说到湖中“孤山”。西湖中的孤山仅高于海平面35公尺 ,却是一天然岛屿,为栖霞岭的支脉。西湖因为有了孤山而添了神采,人人赞喻孤山是“西湖眉眼”、“人间蓬莱”。

人间蓬莱 文史荟萃

历史上对杭州江山、对西湖风貌影响最大的时期当推吴越国和南宋,两者都以杭州为都,奠定西湖的全面开发基础。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907-960年)以杭州为都城,海上交通风盛,与东亚日本、朝鲜等国通商贸易。同时,由于吴越国历代国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围兴建大量寺庙、宝塔、和石窟雕像,宛若人间佛国,香火鼎盛。西湖著名古迹雷峰塔、保俶塔都是吴越国王钱弘俶起造,宝塔庄严、古朴又赋丽,诚为建筑艺术名迹。

南宋政权在公元1127年退避江南,定都临安,即今杭州,带动经济、文化的繁盛。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展现了当时社会、人文活动鼎盛情景。

在孤山岛屿上,历代人文荟萃,留下许多建筑和名士纪念古迹,成了古名城杭州江山风月的聚焦点。孤山在平水阔烟间一岛凸耸,雕造湖山烟水胜绝之姿,博得人人盛传“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

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提到:“孤山寺北贾亭西”之句,可见唐人时代就爱西湖山色,就有建寺、建亭之举了。

孤山史迹起于北宋,历经各代踏入民国。文澜阁、西泠印社、放鹤亭、秋瑾墓、俞楼和慕才亭等都是历史留名。

南宋、大清两朝皇家行宫也选孤山的胜景落脚。南宋在孤山兴建御花园四圣延祥观和西太乙宫,清代康熙一朝又辟为圣因寺行宫,乃现在中山公园的前身。

典型在夙昔 忠魂葬西湖

西湖周边立有多位历史英雄人物的墓穴、衣冠塚或宗祠。板荡历史中的忠义英雄和义士,如忠魂照丹青的民族英雄岳飞、明代烈臣于谦、明朝忠烈诗人张苍水,史称“西湖三杰”,岳王庙、于谦祠、张苍水墓都以杭州西湖为伴。清末民初的英烈侠女秋瑾墓葬孤山。宋朝诗人名士如苏轼的苏公祠、苏曼殊墓也在这里。

杭州江山史故历历:各代筑西湖堤的名臣、以“梅妻鹤子”留名隐逸孤山的北宋林和靖、南齐著名钱塘歌妓苏小小、北宋为民除恶的义士武松、南宋抗金名将牛皋、吴越国武肃王钱镠、清朝名士学者俞樾、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章太炎、清末忠烈女侠秋瑾,这些英雄功臣、列士侠女都是和西湖紧密相系的史上名人。雷峰塔镇白蛇妖、梁祝从书院展开的爱情诗篇也都以西湖为舞台。

展开历史,帝王将相忠烈、才子佳人隐士齐聚杭州江山。西湖风月敷沧桑。

白堤苏堤 留予后人醉

西湖的淤泥塞积非常严重,历代经历许多疏濬的大工程才能留得今日的美景。唐宋两代两位文士名臣,白居易和苏东坡都在杭州当过地方官,都曾大力疏濬西湖,留下白公堤和苏堤,透过史册和诗词的流传,如今仍然家喻户晓。

“西湖”名称最早也是出现在唐朝白居易的诗中。白居易在长庆年间(821年-824年)任杭州 刺史三年,迷上杭州、西湖的景致,他在诗中自叙最爱江山风月是杭州、西湖:“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杭州回舫〉)

当时湖名叫钱塘湖,白居易有〈钱塘湖春行〉一诗;后来白居易在诗题、诗中常提西湖,西湖之名也流传开来。在任期间,白居易为地方戮力西湖的整治与引水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他在钱塘门外修筑“白公堤”,建石涵闸,把湖水贮蓄起来,并写下〈钱塘湖闸记〉隽刻于石碑, 明述坝闸蓄放水的功能。白公堤位于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并不是现在的白堤。然而,现在的人一提到“白堤”,总会想起白居易。

北宋后期,苏轼对西湖治理做出了极大贡献。宋元祐五年,西湖葑草和淤泥严重淤塞了半个湖,苏轼为了整治西湖上书宋哲宗〈乞开杭州西湖状〉。苏轼喻:“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同一年四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宋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三有记载东坡上奏开浚筑堤一事:“元祐中,东坡既奏开浚湖水,因以所积葑草筑为长堤,起南讫北,横跨湖面,绵亘数里,夹道杂植花柳,中为六桥,行者便之”。当时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了近三公里的长堤,南北纵贯湖面、连接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这就是闻名后世的“苏堤”起源。当时的苏堤上有六桥、九亭,夹道杂植花柳。

《临安志》卷三十三接续记载,苏堤后来遭毁,而后在咸淳五年又有增筑:“后十年郡守吕惠卿奏毁之。咸淳五年,朝廷给钱命守臣说友增筑。……高二丈,袤七百五十丈,广皆六十尺,堤旧有亭九,亦治新之,仍补植花木数百本。”

到了清代雍正一朝,同时修筑了苏堤和白沙提,记载于清乾隆年间《湖山便览 》卷三:“国朝雍正二年与白沙堤同时修筑,五年同植花木。”

从宋至今,岁月迢递、人物几经更迭,“ 苏堤春晓”一直都是牵引人间流连的西湖美景指标。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是西湖

古名城山水,历史舞台古都杭州、人间蓬莱美景西湖,聚集古来丰富的神传文化和灿备的人文典故于一城山水,古往今来,往昔的风采犹历历在目。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是西湖!

@*#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