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环保谣言为啥满天飞”之正解

人气 260

 

【大纪元2017年02月20日讯】 这两天,《人民日报》的一篇题为“环保谣言为啥满天飞”的文章被大陆各家网媒竞相转载。文章指出,“内蒙古风电偷走北京大风导致雾霾,地沟油比砒霜要毒100倍,石油焦是雾霾罪魁祸首……”,“类似环保谣言不在少数”。有资料显示,“去年‘六五’环境日,北京市环保局首次发布‘十大环保谣言’,涉及雾霾、水污染、固体废弃物以及电磁辐射等多方面”。

若非如今官方“首次发布”这样的讯息,中国人或许很难意识到,长久以来,跟环保有关的话题竟是如此的热门、火爆。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环境涵盖的种类,一般老百姓掰着手指头或也说不出十种来;但没想到,有关环保的谣言却已被统计出了“十大”。对此,有御用专家表示,“权威发布一旦跟不上,谣言就会满天飞”,“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第一时间,在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发布真相”,“公开透明是应对谣言的根本之策”。

就这位专家提出的对策而言,其中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其一、“政府有关部门”才是“权威发布”者;其二、将相关的讯息“公开透明化”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首先,这第一点就值得怀疑。因为权威与否并不是由自己来认定的,而是与“可信度”息息相关。而可信度的高低则取决于发布数据、资讯的相关机构是否具有科研的方法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该机构拥有着不被金钱、权力所左右的独立性。鉴于在不受监督的情况下,官方在数据上造假的可能性颇高、且实际上也的确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如此,“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讯息就不一定足够“权威”,充其量也只能被称为是“官方资料”而已。

我们不妨以“霾”为例,来看看政府有关部门的“权威发布”。远的不说,就从去年年底,“霾”被定义为“气象灾害”,写入《北京气象灾害防治条例》说起。自那以后,有关“霾”的权威发布以及相关举措才正式拉开了序幕。今年1月中旬,各省气象局都收到了来自中央的一份“关于暂停霾预报预警业务的通知”。该政令指出,“在能见度小的情况下,按照‘雾’展开预报预警工作”。也就是说,连“霾”这一名称也被官方取缔了。不能提“霾”也就算了,北京市气象局竟然在官方微博中以“封印伏地魔”这一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名词来隐晦的比喻“霾”,还配上了剧照。

这就是所谓的“权威发布”,除了让人哭笑不得,便再无其它。官方的这种行为、举措不但不能获得民众的信赖,甚至还会招致不少的非议与质疑。最简单的问题就是,既然已被视为“气象灾害”,为什么连名称都不让提了?政府对“霾”,为何忌讳到如此地步?疑问多了,“权威发布”也就毫无权威可言。按照专家所建言的,政府倒是抓准了“第一时间”的契机,怪只怪自己说不出个所以然,还发布奇葩言论、出台奇葩举措,最终只能让自己成为最大的笑柄。相比之下,那些非官方的文章、数据、资料,但凡有一点点依据和道理,自然就容易被人接受。即便被官方打上了“谣言”的标签,也丝毫不影响老百姓对此类讯息的喜闻乐见。

其次,说说专家给出的第二点解释,其中的“公开透明化”可谓是一语道出了民心所向。仍以“霾”为例,自始自终官方都只是在玩文字游戏或在概念上做文章,从来没有拿出过专业的报告来进行详尽的科普和解读。

在最近的那篇流传于网络、并被官方指为“谣言”的《雾霾真相——进口高硫石油焦》中,作者提供了这样的一组数据:煤炭平均含硫量1.4%,进口高硫石油焦含硫高达5.5%-7%;烧石油焦,每年向大气多释放了30万-50万吨硫磺。对于这些数据,官方的回应只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某负责人,话语中也只是简单的表示“石油焦在中国产量很低,使用量也非常有限”,此外再无实质性的、足以让人信服的数据和内容了。我们且不说官方与非官方的讯息,到底哪一个比较可信,仅从严谨的态度上来看,就足见官方的言辞与行为缺乏基本的诚意。

既然没有详实的数据分析报告,也就谈不上对有关内容的“公开透明化”。事实上,霾在中国的被发现、“PM2.5”首次被中国老百姓获知,也是源于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的监测数据得以曝光所致。正是因为有关部门不希望环保数据被公开,才会有今时今日“微信公众平台累计处理谣言文章20多万篇,处罚造谣、传谣账号约10万个,处理朋友圈谣言链接数超过120万条”的所谓“网络安全报告”。某种程度上,这种类似“毁灭证据”的行为恰恰足以反证,官方并不希望让民众了解事实真相的真实心态。

如果说删帖、封号就是官方“辟谣”的惟一方式,那么他们终将发现,这种堵塞言论的行径只能给自己招来更多的质疑。竭力堵住别人的嘴,显然就说明自身有问题。事到如今,官方落得毫无公信力可言,也就只能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多么愚不可及了。

责任编辑:莆山

 

相关新闻
兰州黄河水污染暴露中国大陆环保问题
北京雾霾汽车“雪冤” 专家“赖上”油烟机
【许茹】大陆雾霾严重  背后蕴藏天机
美调查:大陆雾霾赶走外籍人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