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環保謠言為啥滿天飛」之正解

人氣 260

 

【大紀元2017年02月20日訊】 這兩天,《人民日報》的一篇題為「環保謠言為啥滿天飛」的文章被大陸各家網媒競相轉載。文章指出,「內蒙古風電偷走北京大風導致霧霾,地溝油比砒霜要毒100倍,石油焦是霧霾罪魁禍首……」,「類似環保謠言不在少數」。有資料顯示,「去年『六五』環境日,北京市環保局首次發布『十大環保謠言』,涉及霧霾、水污染、固體廢棄物以及電磁輻射等多方面」。

若非如今官方「首次發布」這樣的訊息,中國人或許很難意識到,長久以來,跟環保有關的話題竟是如此的熱門、火爆。更值得一提的是,對於環境涵蓋的種類,一般老百姓掰著手指頭或也說不出十種來;但沒想到,有關環保的謠言卻已被統計出了「十大」。對此,有御用專家表示,「權威發布一旦跟不上,謠言就會滿天飛」,「政府有關部門應該第一時間,在主流媒體、新媒體平台發布真相」,「公開透明是應對謠言的根本之策」。

就這位專家提出的對策而言,其中包含著這樣兩層意思:其一、「政府有關部門」才是「權威發布」者;其二、將相關的訊息「公開透明化」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首先,這第一點就值得懷疑。因為權威與否並不是由自己來認定的,而是與「可信度」息息相關。而可信度的高低則取決於發布數據、資訊的相關機構是否具有科研的方法與能力,更重要的是,該機構擁有著不被金錢、權力所左右的獨立性。鑒於在不受監督的情況下,官方在數據上造假的可能性頗高、且實際上也的確發生過類似的情況;如此,「政府有關部門」發布的訊息就不一定足夠「權威」,充其量也只能被稱為是「官方資料」而已。

我們不妨以「霾」為例,來看看政府有關部門的「權威發布」。遠的不說,就從去年年底,「霾」被定義為「氣象災害」,寫入《北京氣象災害防治條例》說起。自那以後,有關「霾」的權威發布以及相關舉措才正式拉開了序幕。今年1月中旬,各省氣象局都收到了來自中央的一份「關於暫停霾預報預警業務的通知」。該政令指出,「在能見度小的情況下,按照『霧』展開預報預警工作」。也就是說,連「霾」這一名稱也被官方取締了。不能提「霾」也就算了,北京市氣象局竟然在官方微博中以「封印伏地魔」這一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名詞來隱晦的比喻「霾」,還配上了劇照。

這就是所謂的「權威發布」,除了讓人哭笑不得,便再無其它。官方的這種行為、舉措不但不能獲得民眾的信賴,甚至還會招致不少的非議與質疑。最簡單的問題就是,既然已被視為「氣象災害」,為什麼連名稱都不讓提了?政府對「霾」,為何忌諱到如此地步?疑問多了,「權威發布」也就毫無權威可言。按照專家所建言的,政府倒是抓准了「第一時間」的契機,怪只怪自己說不出個所以然,還發布奇葩言論、出台奇葩舉措,最終只能讓自己成為最大的笑柄。相比之下,那些非官方的文章、數據、資料,但凡有一點點依據和道理,自然就容易被人接受。即便被官方打上了「謠言」的標籤,也絲毫不影響老百姓對此類訊息的喜聞樂見。

其次,說說專家給出的第二點解釋,其中的「公開透明化」可謂是一語道出了民心所向。仍以「霾」為例,自始自終官方都只是在玩文字遊戲或在概念上做文章,從來沒有拿出過專業的報告來進行詳盡的科普和解讀。

在最近的那篇流傳於網絡、並被官方指為「謠言」的《霧霾真相——進口高硫石油焦》中,作者提供了這樣的一組數據:煤炭平均含硫量1.4%,進口高硫石油焦含硫高達5.5%-7%;燒石油焦,每年向大氣多釋放了30萬-50萬噸硫磺。對於這些數據,官方的回應只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某負責人,話語中也只是簡單的表示「石油焦在中國產量很低,使用量也非常有限」,此外再無實質性的、足以讓人信服的數據和內容了。我們且不說官方與非官方的訊息,到底哪一個比較可信,僅從嚴謹的態度上來看,就足見官方的言辭與行為缺乏基本的誠意。

既然沒有詳實的數據分析報告,也就談不上對有關內容的「公開透明化」。事實上,霾在中國的被發現、「PM2.5」首次被中國老百姓獲知,也是源於美國駐中國大使館的監測數據得以曝光所致。正是因為有關部門不希望環保數據被公開,才會有今時今日「微信公眾平台累計處理謠言文章20多萬篇,處罰造謠、傳謠帳號約10萬個,處理朋友圈謠言鏈接數超過120萬條」的所謂「網絡安全報告」。某種程度上,這種類似「毀滅證據」的行為恰恰足以反證,官方並不希望讓民眾了解事實真相的真實心態。

如果說刪帖、封號就是官方「闢謠」的惟一方式,那麼他們終將發現,這種堵塞言論的行徑只能給自己招來更多的質疑。竭力堵住別人的嘴,顯然就說明自身有問題。事到如今,官方落得毫無公信力可言,也就只能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有多麼愚不可及了。

責任編輯:莆山

 

相關新聞
蘭州黃河水污染暴露中國大陸環保問題
北京霧霾汽車「雪冤」 專家「賴上」油煙機
【許茹】大陸霧霾嚴重  背後蘊藏天機
美調查:大陸霧霾趕走外籍人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