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

【文史】国色天香夸牡丹 谁是最早的国色美人?

成语典故
唐朝美人梳着高而硕大的峨髻,最顶上簪着一大朵盛开的牡丹花是一种时尚。图为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公有领域)

牡丹真国色

从唐朝中期开始,爱牡丹、赏牡丹成了一朝的时尚,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刘禹锡(公元772-842 年)《赏牡丹》吟:“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帝京”,着实反映唐朝人竞相追逐品牡丹的时尚。一国的国主、显贵名流尽在帝京,谷雨节气牡丹花开时节,无论贵族平民,赏花看花、倾城争趋。

簪牡丹花 美艳高贵唐仕女

从绮丽的唐代仕女图中也反映唐人爱好牡丹的时尚。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画中唐代美人,敷妆精致,服饰华美,艳若桃花。唐美人梳着高而硕大的峨髻,最顶上簪着一大朵盛开的牡丹花,奢华与闲适的气息自在洒落。“簪牡丹花”的唐仕女表现唐朝女子时尚的鲜明风格;同时,可以看到牡丹花代表唐代富丽大气、雍容华贵的时尚标志。

头戴牡丹的唐仕女。图为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公有领域)

“国色”、“天香”是对容貌绝顶美艳女子的形容词,唐朝人爱尚牡丹,转用了“国色”、“天香”赞颂牡丹浓艳风华,在诗词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表现手法。但是,唐时“国色”“天香”并用不常见,唐文宗时中书舍人李正封的《牡丹》诗一出,公卿间吟赏着成了一时风流(注1):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入了有宋一代,就有“国色”“天香”联用的表现,例如:宋·李纲诗以国色天香描绘牡丹的艳丽之诗句:

春风初入牡丹枝,国色天香艳姣姬。

--《次韵王尧明三绝句 其一》

谁是最早的国色美女?

中国文化中,早在唐代之前,就以“国色”形容女子的容貌的绝顶艳丽。先秦的杂家著作《尹文子》中有:“齐有黄公者,好谦卑。有二女,皆国色。”这样的叙述,是以“国色”形容美人的用法。

另外,春秋三传之一的《公羊传》,于“僖公十年”记载:“骊姬者,国色也。”这位骊姬(公元前?~前651)就是晋献公攻打骊戎时获得的美女,这国色美女反过来掳获了晋献公。骊姬获立为夫人之后生了奚齐,后来为了争立奚齐为太子而陷害晋献公三个贤能的儿子申生、重耳、夷吾。

由此看来,那时称“国色”仅仅止于外貌,不及内在美德。

“国色”意涵转芬芳

唐代时,以“国色”比喻“美人”、转而比喻牡丹,内涵也转变了,含有“芬芳君子”的意义。来看权德舆诗《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的描写:

澹荡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风。

时过宝地寻香径,已见新花出故丛。

……

花间一曲奏阳春,应为芬芳比君子。

元人刘鹗诗,以国色天香代称牡丹,赞颂牡丹浑然自在,借譬品德高尚的君子,富也罢、贵也罢,富贵烦恼两相忘,浑浑然无罣碍的真国士。诗吟:

国色天香结习*空,寒英晚节竟谁同?

平生富贵浑忘却,宛似翛然国士风。

--《题栗侯所藏牡丹菊图二首 其二》

 注1:见(宋)李濬:《松窗杂录》

*:“结习”指烦恼罣碍。

责任编辑:方沛

@*#

(点阅【花间集锦 文化漫步】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