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庆礼俗

【节气典故】小暑为热浪之始 养生需心平气和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Fotolia)

【大纪元2018年07月07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2018年7月7日11时41分,太阳到达黄经105度,小暑至。“小暑过,一日热三分。”暑,炎热的意思,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古书记载:“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小暑,六月节。《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始击。”温风至, 《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温风始至。”指小暑日后,温热之风来到。蟋蟀居壁,指蟋蟀居穴于壁,《礼记正义》:“蟋蟀居壁者,此物生在于土中,至季夏羽翼稍成,未能远飞,但居其壁,至七月则能远飞在野。”鹰始击,指老鹰猛鸟开始学习搏击,迎杀气也。

唐诗《小暑六月节》形象鲜明地描述了小暑的光景:“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过了小暑,就要进入“三伏天”,所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伏”,即伏藏的意思。《说文解字》引《释名》:“伏者何?金气伏藏之日,金畏火,故三伏皆庚日。”夏至后第三庚日为初伏,2018年的“三伏天”将从7月17日开始,到8月25日结束,共40天。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Fotolia)

小暑食俗:食新米 食藕 食三伏面

自宋朝末年时起,在民间出现了在每年小暑过后早稻成熟开镰食新的习俗。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人们还会把新米做成干饭,酿成新酒,备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丝瓜、茄子一起食用。

炎热的天气,人们出汗多、消耗大,因而民间有“小暑吃蜜藕”的习俗。早在清咸丰年间,莲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了。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适合夏天食用。小暑时节,清甜爽脆的莲藕无疑是消夏良品。

莲藕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Shutterstock)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有吃羊肉的习俗,称为“吃伏羊”。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说唱“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用香菜点缀的羊肉汤。(大纪元)

南朝梁宗懔写的《荆楚岁时记》中说:“ 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饼。按《魏氏春秋》,何晏以伏日食汤饼,以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则伏日汤饼,自魏已来有之。”可知伏日吃热汤面饼辟恶保健的习俗,从三国时期就有了。

此外还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相传古代有些大力士,之所以力大无穷,就是因为常吃鳝鱼的缘故。清代张璐《本经逢原.卷四鱼部》,还真有大力丸的配方,其中一味主药就是鳝鱼。鳝鱼味鲜肉美,而且刺少肉厚,又细又嫩,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美味。

夏季养生重养心

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按五脏主时来看,夏季为心所主,故需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

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过激,心平气和。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

《黄帝内经.经脉别论》中提到:“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意思是人和自然是相对应的,故若过度劳累,便会得病。

如今生活节奏快、竞争力强、接收大量资讯、生活空间挤迫,再加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使现代人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懂得舒缓这些压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中医将精神调养列为养生诸法之首。

打坐可以帮助人心平气和。(Fotolia)

在没有空调和冰箱的古代,人们靠的是通风、少动、调节情绪等方法应对暑热。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消暑》:“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古人深知“烦夏莫如赏夏”、“心静自然凉”的道理,调整身心,才能更好地度过炎炎夏日。这些方法在现代仍然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台湾中医师林贵认为,夏季重在养心,心安则血畅,血畅就神清气爽。所以夏天要使自己保持“心静”来怡养心神。中午小睡片刻,有助于养心。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午睡保护心脏的作用不可小觑。另外,打坐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让紧张、充满压力的心情能够平静下来。

长夏之际 健脾除湿

中医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对应自然界的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也同时对应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长夏在黄历六月,五行中属土,与五脏的脾相呼应。而小暑正是长夏之际。

那么四时保健要如何遵循大自然与五行的规律呢?《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歧伯说:“心主夏”、“脾主长夏”;“病在心,愈在长夏”。

香港中医学会理事长俞明珠曾撰文介绍称,脾脏的特点是喜燥、喜温、恶水湿,而长夏是一年中湿气最重的日子,气候闷热,阴雨不断。尤其海洋性气候地区,湿气特重。

湿本是阴寒之邪,切忌冷食,因为嗜冻贪凉会导致湿上加湿、寒上添霜。久而久之,脾虚困顿,不能将日常代谢的废物及时排出体外。故长夏养生的关键在于除湿、利湿以健脾运。

他表示,虽天气炎热,饮食仍宜以温为主,不宜吃冰冷食物,以免腹受寒气。解暑还是茶水好,可食各种瓜果,如冬瓜、黄瓜、西瓜、苦瓜等当令食物。#◇

责任编辑: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