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

【文史】中秋说桂 “折桂”怎代表好事近?

为何桂树、桂枝成了贤德、秀拔之士的代名词?(pixabay)

中秋节快到了,桂花馥馥飘香。丹桂(金桂)、桂花是黄历八月的花盟主,也是中秋节赏花、作节俗美馔的主角儿。一说中秋节,谁不想到桂花香呢?天上皎洁明月、地上高洁桂树相辉映。

桂象征贤德君子 光华高洁

在华夏文明中称颂桂树的渊源久远,《山海经》提到“桂林八树”以八树形容其盛大。在两汉时代对桂木的盛赞,充满在乐府歌谣曲和诗赋之中,并以桂林象征光华高洁贤德之士,在古人书籍中也留有记载。

《世说新语》〈品德〉篇有以“如桂树生泰山”赞誉东汉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人)高洁贤能的记载。

陈寔在东汉桓帝时,做过太丘县令,修德清静安百姓,他为官以宽厚待人著称,人们传说:“他有善,则归于别人;有过,则归于自己。”有一次家中梁上藏着小偷,他借机告诫了子弟,然后送了这个“梁上君子”二匹丝绢,帮他“脱贫”向上。

后来他退居乡闾,乡人对他的品行非常崇敬,乡间有争讼不诉诸法律,往往求他判正。他死时来参加他葬礼的有三万余人。

他的长子元方至德绝俗,和其父一样高名显着,少子季方也是才识博达的人,两子对父亲都非常敬仰。有一次,有人问他少子陈季方,你的家君(敬称人父亲)“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

陈季方以桂树来比喻,说他父亲就像是长在泰山上的桂树,高万仞,深不可测,霑甘露、润渊泉,功德有无根本不在他的思虑中。(“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霑,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陈寔的高洁品行,给了“桂树”的象征作了很好的注脚。

桂林一枝 昆山片玉

月桂枝 (pixabay)

晋代时,郤诜(音:夕身)生性至孝,博学多才,风度倜傥瑰伟,不拘细行,对州郡的召请都不理会。晋武帝泰始年间,诏令天下举贤良直言之士,太守推举生性至孝又博学的郤诜应选。果然郤诜不负所望,对策表现出类拔萃被选为第一,出任议郎,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去职守忧三年。

安葬了母亲之后郤诜再出仕,累迁雍州刺史。当时晋武帝在东堂会送郤诜,问他说:“卿自以为何如?”

郤诜以“桂枝”自况,回答皇上说,自己对策的才能天下第一,好像桂林中的一枝桂枝、昆山的一片美玉。(“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晋武帝笑了。而侍中对郤诜的骄傲自大很看不过去,就上奏免他的官,武帝答:“我和他开玩笑,不足怪。”郤诜在任时威严明断,四方赞誉。后来又进身尚书左丞。(参见《晋书.列传二十二》)

陈寔和郤诜的典故,使得桂树、桂枝成了贤德、秀拔之士的代名词,被后代引用。后人也以“东堂桂”代指科举及第。

金桂飘香 (pixabay)

折桂好事 科举及第

五代齐己《赠孙生》诗句“待折东堂桂,归来更苦辛”,桂枝待折,表示科举不第;宋人张先《感皇恩》词“东堂桂,重占一枝春”,表示科举及第。

唐德宗时崔子向有诗名、好佛,曾任监察御史。崔子向《上鲍大夫》诗:“行尽江南塞北时,无人不诵鲍家诗。东堂桂树何年折,直至如今少一枝。”这诗中的“东堂桂树何年折”成了新典故“折桂”的来源。东堂桂、东堂桂树、折桂等等这些个成语都喻指“科举及第”的好事。

到了元代,元杂剧中常见将中秋月中桂树的故事和折桂相连结,成了“攀蟾折桂”、“蟾宫折桂”一举成名。以下是一些出现在元杂剧中的例子:

元.施惠《幽闺记》第一一出唱:“胸中书富五车,笔下句高千古,镇朝经暮史,寐晚兴夙,拟蟾宫折桂云梯步。”蟾宫就是月亮、月宫。

元.荆干臣《醉花阴.鸳鸯浦套.尾声》唱:“攀蟾折桂为卿相,成就了风流情况。”

元.无名氏《三化邯郸》第二折唱:“折桂攀蟾姓字标,入省登台意气豪。”

到了明、清,小说创作中,把蟾宫折桂的典故继续延展下来。

明.刘兑小说《金童玉女娇红记》写:“你也不想攀蟾折桂,一举成名也。”

清金松岑、曾朴的小说《孽海花》第五回道:“举人是月宫里管的,只要吴刚老爹修桂树的玉斧砍下一枝半枝,肯赐给我们爷,我们爷就可以中举,名叫蟾宫折桂。”

桂树冬荣

汉代东方朔《七谏 其五自悲》吟:“登峦山而远望兮,好桂树之冬荣。”桂树给人力量从哀伤中复原,桂树给人光洁洒落胸怀!桂的光环代代传承,光洁的古早味,喜霑清露润甘泉的洒脱自在,喜金榜登科的贵气,桂林中都可以掬得。@*#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