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长廊

贝尼尼雕塑《圣特雷莎的狂喜》的真实启迪

1647—1652年间,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创作了被后世认为是其雕塑代表作的《圣特雷莎的狂喜》(Ecstasy of Saint Teresa)。此前一年,贝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塔楼被拆除,原因是教堂正面墙体因不堪重负而开裂,这起事故大大损害了他的声名。几十年后(1680年)教会的官方调查得出结论,那是建筑本身的原因,并不是贝尼尼的过错。

不过,在事故发生次年,这位17世纪最伟大的巴洛克艺术家已经通过《圣特雷莎的狂喜》这件传世杰作再次证明了自己,也成功挽回了声誉。

圣特雷莎的异象

阿维拉的圣特雷莎(Teresa of Ávila)是一位16世纪的天主教修女。她在西班牙阿维拉的女修院生了病,期间开始研究基督教神秘主义者的著作。这些著作进行精神修炼方面的指导,包括内心省思、沉思冥想和祷告。在实践中,她获得了一些神魂超拔的体验——所谓“异象”,其中一次体验成为贝尼尼创作这件雕塑的灵感。

特蕾莎在日记中记述道:

“我看到我的左边有一位天使……他身材并不高大而是矮小,长得非常美,面容如此光明,周身辉耀着光芒,看起来像是最高层级的天使……我看到他拿着金色箭簇,我仿佛看到了箭头之火。他用箭数次刺进我的心脏,接着又刺入我的五脏,我感到脏腑都被这箭连带着扯了出去,我的体内此刻充满着神伟大的爱。痛苦如此强烈,我发出了几声呻吟,而这强烈痛苦却那么美妙,我简直舍不得让它止息,我的灵魂中只有神。这种痛苦不是肉体之痛,而是精神之痛,尽管身体上也分担了痛苦——相当大的分担。”

根据圣特雷莎的讲述,这次异象中,一位天使用一支箭刺穿了她的心脏,伤痛使她全身心蒙受上帝的慈爱,也随即感受到失去它的尘世之痛苦。

[意] 贝尼尼,《圣特雷莎的狂喜》(Ecstasy of Saint Teresa),大理石雕塑,1647—1652年作,罗马胜利之后圣母堂科尔纳洛小堂。(Alvesgaspar/Wikimedia Commons)
贝尼尼凭借高超的专业技巧,用大理石再现了这一异象。一缕缕金色的光芒从上方投射下来,照亮了整个场景。柔软的云彩,承托着一位宁静祥和的天使,他的右手拇指和食指之间,轻轻握着一根长长的金箭,箭头指向圣特雷莎的心脏。女圣徒被表现为神魂超拔的状态:她的双目闭合,头部向后仰,嘴唇微启。

我们可以猜想,贝尼尼呈现的是异象开始后的某个时刻,因为根据特雷莎的描述,天使“几次”用箭刺中了她的五脏。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

当代的误解

当代的一种流行阐释,将特雷莎的异象、贝尼尼的刻画和色情联系起来。在20世纪初,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宣扬这样一种理论,即在我们做出的决定及获得的体验背后,是无意识的性冲动。人们是否将弗洛伊德的理论投射到了圣特雷莎的内在体验和这件雕塑上了呢?

实际上,在所有正教与正法门的修炼实践中,当信徒和修炼者真心实修,经常会获得具有神秘色彩的超常体验。以佛陀和耶稣来说,他们在讲法传道中都涉及神秘体验,如佛陀证悟宇宙由“地水火风”四大构成、“一粒沙里含三千大千世界”等,耶稣真切体验到天父上帝与天堂。众多正法门修炼者及正教信徒也都分享过他们的超常体验。而弗洛伊德宣扬的心理学阐释,只会限制人类的精神潜能。

与弗洛伊德的观念恰恰相反,圣特雷莎的体验可以解释为一种通神的喜悦,这种异象与狂喜,是当心灵不再粘滞于身体的冲动、超越世俗而朝神圣方向升华时所获得的,是她作为加尔默罗会修女在人生中持续精勤自律的结果。通过诚笃专一的修炼,她的心灵和思想得到提升,从而达到了与神界相沟通的境界。

弗洛伊德式的解释,却贬低了特蕾莎超常体验的力量,将其归结为肉体冲动引起的反应,岂非大谬?

这样说来,圣特雷莎的神魂超拔,是敬信与真修的结果。这件传世的艺术杰作,也激励着今天的我们提升自身境界,让生命向着更高的未知领域升华。@*

贝尼尼《圣特雷莎的狂喜》(Ecstasy of Saint Teresa)所在的罗马胜利之后圣母堂科尔纳洛小堂。(Livioandronico2013/Wikimedia Commons)

 

传统艺术作品有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可以指向肉眼不可见的东西,从而引发我们思考:“这对我、对每位观众意味着什么?”“它如何影响了过去,又会如何影响未来?”“它对我们身而为人的经验有什么启迪?”

笔者将在大纪元专栏“向内探寻:传统艺术的心灵甘泉”系列中加以探讨。(点阅英文大纪元专栏原文

大纪元艺术专栏作者Eric Bess。(大纪元)

Eric Bess是一位美国写实艺术家,目前是视觉艺术博士研究所(Institute for Doctoral Studies in the Visual Arts,IDSVA)的在读博士生。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