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长廊

翠竹翎毛 

【大纪元11月13日讯】

宋 作者不详

翠竹翎毛 轴

绢 设色

185×109.9公分

瑞雪初飘,竹树坡石积雪未深,于是林中禽鸟不畏寒冷,再度出来活动觅食。一对雉鸡蹲伏在坡石上,石旁枸杞栗叶,左右夹衬;山鸟四只,三只栖息于数竿翠竹间,另一只则振翅飞去,为沈寂的画面添加了一份生动的感觉。画幅上雄雉胸腹间的笔墨与他处相比,较为滞弱,乃系原画绢破损后,经后人补笔而成。

  此帧的笔墨朴拙,除部分细枝外,俱以双钩填彩法画出,行笔多起伏提顿之处,尤以坡石和竹叶的轮廓线表现得最为显着。其中竹叶的用笔颤动有神,收笔时抛锋直落,就如同手握灵蛇在左右挣动一般。对这种特殊的颤笔,有谓可代表南唐李后主“金错刀”笔法一说。宋《宣和画谱》对李氏的记载云:“李氏能文,善书画。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画亦清爽不凡,别为一格。然书画同体,故唐希雅初学李氏之错刀笔,后画竹乃如书法,有颤掣之状,而李氏又复能为墨竹,此互相取备也”,因知李后主金错刀法,是其书画之特色,并为后人所宗法。惜金错刀的颤笔画,至今已无作品传世,然本幅的笔法和记载中所言相类,故以其为例,从中略窥蹊径,以期对金错刀法有所体认。

  作花鸟画,仿佛在为花鸟画肖像,故亦和画人物一样,不但要求形态上的相似,也要能传达其神韵,才是成功的作品,这也是宋代绘画所谓“写生”的精义。本幅和宋人〈梅竹聚禽〉均为对生态有着深刻的观察和了解后,所画出的形神皆兼的写实作品;在构图上也同样地以近景为主,各景物均匀地分布在画面中,具有前后的空间感。但在用笔方面,〈梅竹聚禽〉细挺稳健,本幅则起伏变化较明显,偏向于南宋的风格,因此在作画的时间上,可能应较〈梅竹聚禽〉为晚。(谭怡令)

转载于台弯国立故宫博物院

“国立故宫博物院 著作权所有 Copyright @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