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片面“重型化”不利中国经济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11月29日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闻剑采访报导)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警告:中国经济片面追求“重化工”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不是市场经济调节的结果,而是各地政府调节的产物,这不利于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表示,以房地产、汽车、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行业为支撑的“重化工”经济增长发展模式,出现在现阶段的中国不合时宜。

中国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经济学者时奇表示,他同意吴敬琏的观点。

时奇:“粗放型和集约型之争是很早就提出来了,一般应当是集约型而不是粗放型,这问题我觉得十年前就已经成定局了,也就是经济增长应该转到集约型的方式过来。49年解放之后中国一向是以粗放型的,就是 ”大投入、高投入、高产出 ”,现在这种方式的弊端早就越来越明显了,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八十年代,这个问题就开始突出了。”

中国政府早在“九五”发展计划中就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应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化。主要靠投入保持经济增长的模式,就是所谓的粗放型;而如果主要通过效率的提高来发展经济则称集约型增长。吴敬琏认为,粗放经济增长模式是计划经济的必然产物,从去年开始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煤、电、油、运”严重不足的问题,其罪魁祸首就是中国各地纷纷兴起以政府为主导的 ”产值大、税收高 ”的重化工项目。

不过,浙江湖州师范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张德存不同意吴敬琏的观点。

张德存:“因为中国工业化时间还没完成,八大国的工业化都已经完成了,所以他们正在走向资讯化或者是知识化这个阶段,中国现在还没脱离这个阶段,实际上中国刚刚进入工业化的初期,所以肯定要有这样重工化的阶段,这在中国是避免不了的。”

张教授承认,迄今中国经济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能源消耗问题严重。统计显示:去年中国国内生产发展总值,虽然只占全球国内生产发展总值的40 %,但消耗了全球7.4 % 的石油、41 % 的燃油、30 % 的铁矿石、21 % 的钢铁、25 % 的氧化铝和40 % 的水泥。截至今年十一月,2004年中国的石油进口已经逼近一亿吨。

虽然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必然要走过重化工这一阶段,但张教受同意吴敬琏以下的看法:中国各地政府在“政绩冲动”的驱使下,干预和参与经济活动太多,结果使经济发展过热。

张德存:“因为现在中国产业结构趋同化的趋势相当明显,全国汽车制造业成了各地的支柱产业,石化产业、钢铁基本上也快成了各地支柱产业,各地产业结构趋同化的系数非常高。这也与各地领导的观念有关,有政绩的因素在里边,也就是在整个经济发展的周期里,谁要不加快经济的发展,肯定要被甩在后面。”

张德存教授表示,中国必须加大经济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多用市场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调控经济的发展,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在经历重化工的阶段过程时,与经济发展质量的矛盾。

不过,吴敬琏则认为,中国要想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关键在体制的转变。

(据自由亚洲电台录音整理)(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中国中央与地方的经济数据大有差异
中国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
胡少江: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专家谈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创新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