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

政治改革与制度创新 (3)

—中国大陆的宪政民主道路

二曰民族主义。徐迅在《民族主义》一书中说:“民族主义(nationalism)一词1844年才出现于社会文本中,其基本含义是:对一个民族的忠诚和奉献,特别是指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即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的民族优越,特别强调促进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利益,以对抗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利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P40)该书还认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中国民族国家的基本政治框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构成了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结构,而抗日战争锻造了中华民族情结,民族主义情绪以此为寄托。孙中山早期所倡导的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力求避免被帝国主义“共管”或“瓜分”的厄运,从而建立起独立的“民族的国家”。

辛亥革命以后,中山先生又倡导“五族(汉、满、蒙、回、藏)共和”和各民族一律平等。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义”的替代概念是“爱国主义”,特别是在出现“内忧”和“外患”的情况下。可以预言,只要有民族国家存在,民族主义就会成为取之不尽的政治资源。几年前,当有人出版《中国可以说不——冷战后时代的政治与情感抉择》(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1996年版)一书时,主流社会不屑一顾。到1999年5月8日北约的导弹袭击了中国驻南联盟的大使馆以后,整个华人世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说“不”浪潮。香港“凤凰卫视”推出了名为“中国人今天说不”的特别报导;1999年5月13日深圳世界之窗举行了“中国人今天说不”大型演唱会;1999年5月17日出版的《北京青年》周刊封面印了一个靶心和“中国说不”四个鲜红的大字。

所以,对民族主义在今日中国的影响不可低估,在一定条件下,民族主义完全可能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的替代物。需要指出的是:民族主义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伤人,也可伤已。处理得当,可以转化成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处理不当,或妄自尊大,盲目排外;或妄自菲薄,自轻自贱;最后必然自食其果。从近代历史看,民族主义往往成为被压迫国家和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动力源泉,代表着国际关系上的平等意识的觉醒。从人道主义角度看,它具有一定历史正义性。另一方面,民族主义又往往成为战争和杀戮的精神之源,诸如德国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等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民族主义,只不过是一种极端形态的民族主义。有关民族主义的问题,本书还将反复论及。

三曰民主主义。中国的民主主义最早起源于西方政治思潮的输入与孙中山提出的民权主义。中山先生多次谈到他所主张的民权主义就是民主主义。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及稍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要把“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请到中国来,产生了深远影响。1979年的“民主墙”运动和1989年的“****”民主运动均可看到它的巨大身影。近年来,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潮正伴随着全球范围的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在中国蓬勃兴起。从理论和思想启蒙的层面看,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董郁玉、施滨海编的《政治中国》;刘军甯、王焱编辑的《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和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着的《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等一批书籍的出版。

从实践层面看,乡村依法民主选举和罢免村长(村委会主任)与城镇民主选举人民代表的情况正在逐步普及。已见诸报端的典型事例如浙江省里安市潘岱乡白莲村村民罢免村委主任(1999年4月13日《光明日报》第3版、1999年4 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第4版);河北省安平县大何乡报子营村村民罢免村官反成被告(1999年4 月16日《南方周末》第1版);哈尔滨市松北镇集乐村村民投票罢免“村长”(1999年4月30日《南方周末》第1版)。直选乡镇长的试验已经开始,如1998年年底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步云乡直选乡长;1999年初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直选镇长。人大监督政府也有一定进展,如九届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审议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的工作报告,有近三分之一的代表投了反对票和弃权票;广州市人大代表多次质询政府官员(2000年4月21日《南方周末》第2版)。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如1998年大陆民运人士公开申请筹组民主党。总之,在民生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以后,民主主义在中国一定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四曰平民主义。有人将它与“民粹主义”等同。实际上,民粹主义是一种极端形态的平民主义,它动辄强调“全体人民”、“全体群众”,在政治上强调普遍的群众参政、广泛的政治动员和反对国家权力。中国大陆近年来兴起的平民主义与这种民粹主义是不同的。它主要代表的是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失的弱势阶层。一些作家和学者纷纷著书立说为之呼吁:如梁晓声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何清涟的《现代化的陷井》、秦晖的《天平集》等。尽管他们未必都认可平民主义,但是说他们的书中表达了社会弱势阶层的愿望和声音,应该是不错的。他们大都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和民粹主义持批判的态度,也不反对国家权力。但是他们都强烈地反对腐败、要求社会公正、要求保障公民的各种合法权利。在政治上,他们都赞成改革,支持民主;主张扩大参与,加强群众的监督。孙立平在《平民主义与中国改革》一文中写道“在目前的知识阶层中,对改革的一种相当矛盾的心理正在形成:一方面,从理智上说,他们仍然坚持中国只有改革才有出路,甚至以“瓜分国有资产”为特征的“非国有化”的道路可能也是最有可能的一条路子;另一方面,自己在改革中所付出的代价,对腐败现象的本能的反感,以及对腐败在社会层面所可能引起的负面反应的忧虑,又使他们不能不对改革形成某种保留的态度。……如果考虑到中国知识份子历史上就有的“为民请命”的传统,知识份子在取向上更趋向于平民主义,不是没有可能的。”(载1994年第5期《战略与管理》)孙立平的看法是有代表性的。问题是中国愈来愈走向多元化,知识份子也在发生分化,统一的知识份子取向已很难有存身之地,平民主义只会是一部分知识份子的价值取向。但是在平民百姓中,平民主义无疑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五曰自由主义。朱学勤1998年12月25日在发行量很大的《南方周末》上发表了题为“1998,自由主义的言说”的文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该文提出“1998年中国思想学术界最值得注意的景观之一,是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学理立场浮出水面。”在1998年以前,自由主义在中国基本上是一种贬义词;还很少有人自称为“自由主义者”。1998年以后,则到处都有人自称为“自由主义者”,并且公开传播自由主义。不久前发生的胡适热、顾准热、陈寅恪热,还有有关储安平的书的出版,都说明了这一点。自由主义者主张“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不少人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中国现阶段的自由主义者都主张实行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出版自由;在经济上,一般都赞成发展民营经济和保障私有财产权;在政治上,都赞成实行宪政民主、代议制、法治和保障人权。自由主义的影响目前主要限于思想界学术界和知识界,但是由于它代表着先进的价值和理念,所以传播的速度很快,比如保障私有财产和维护人权的观念就已相当深入人心。

上述各种主义(当然不限于这五种主义)均有其存在的理由,也各自代表着一部分人的利益。从政治的意义上说,它们当中都包含着一定的合理成分,都属于政治资源。我认为应尽量吸收它们当中的合理成分,剔除其中不尽合理或者有害的部分,尽量整合各种社会政治资源(本书第十三章对开发政治资源的问题作了专门论述),以形成一种合力,推动中国的宪政民主大业。只要不是走极端的社会思潮,如法西斯主义、极权主义、极左、极右等;凡是具有一定合理性与有益价值的社会思潮,都应宽容地予以吸纳、扬弃、整合,以尽可能地化解社会冲突,促进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最后,再来谈谈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路向问题,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我愿意介绍个人的看法,既是与大家交流,也是向各方请教! (待续)(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