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采风

客家文化传承系列报导/认同篇

【大纪元3月29日报导】未完成的多元文化 客家族群认同危机需正视(中央社记者徐毓莉台北—苗栗二十九日电)“你是客家人吗”?你知道生活周遭有许多“隐性”客家人吗?台湾经济起飞的过程,对部分离乡背井求发展客家族群而言,却面临认同危机,到这一代,随着族群融合与客家意识消失,客家文化传承在不知不觉中流失。

客家族群在离乡背井求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认同危机,值得重视。//中央社



客家族群对于加入客家庄的“异族”,通常透过祭祀、历史陈述,强化新加入者的认同,但客家族群却在离乡背井求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认同危机。

从客家庄到都市打拼、求学的四、五年级客家人,有不少人曾经面临“认同客家”的挣扎,如果别人不询问,不会主动承认自己是客家人、甚至隐藏是客家人的事实,这种现象,看在传统客家族群的眼中,是悲哀、也是大环境造成的无奈。

闽客过去对立的历史背景,加上社会普遍对客家人“勤俭、吝啬”的刻板印象,或是客家妇女一肩扛起家务,造成客家男性大男人主义的直觉,造成部分客家族群无法勇于认同自己的身份。

即使是未经世事的小学童,对客家也有着某种程度的误解。

苗栗头份镇日新茶园女主人甘淑华的儿子向母亲抱怨,很不喜欢人家称他“客家一哥”,因为认为客家人给人一种“吝啬”的感觉。

对于勤俭刻板印象的形成,日新茶园主人许时稳解释,客家族群早期多居山区,生活困苦,因此,很懂得善用周边的物品,能省则省,并发展出许多有特色的产品。

许时稳说,像是福菜(pukˋcoi)可以干湿两用,晒干做成梅干菜,就是知名的梅干扣肉,未晒干的福菜就可作为福菜鸭汤,或充分运用虎头柑混合茶叶,就是好喝的客家特制水果茶。

他感慨,现在餐馆中有时吃到的福菜,通常是机器烘焙而成,所以,吃起来总是“少了勤俭的味道”。

许时稳在介绍这些客家特色产品时,眼神中透露着对客家传统浓浓的思念之情与身为客家人的骄傲。

现在以身为客家人为傲的许时稳,也曾临对客家认同的危机。

谈到当兵离开家乡工作后,因为大环境的影响,生活周遭突然不再是以往的熟悉的语言、环境,相对于优势族群,许时稳感觉客家人似乎被漠视,一种“自悲”的心理涌上心头,而他当时观察周遭一些同事,也都不会主动表明自己是客家人。

清大社会学研究所教授张维安指出,六零年代台湾经济开始发展,却也是客家人恶梦的开始,客家人必须离开故乡到外地发展、求学,到一个不熟悉的语言环境、新的游戏规则中学习生存,客家族群变成社会中的“陌生人”,加上过去闽客对立的历史,在那个时代下,客家人主动强调“我是客家人”是无用,甚至可能有害的。

因此,离开家乡进入都市,似乎是客家人认同危机的开始。

行政院客家委员会文教处语言教育科科长的黄琼玉说,小时后并不懂得所谓“闽客情结”,到台北工作后,才开始意识到有些人不愿意谈自己是客家人,她也曾经有一段不主动说明自己是客家人的时间。

在了解到“不认同自己是客家人,如同不认同自己”后,黄琼玉不再出现认同问题,也体认到那些否认自己是客家人者,其实内心充满矛盾,因为,他们连自己的文化身份都无法认同,这是整个大环境使然,而客委会的成立,就是希望将这些“隐形人”重新找回客家认同,并尊重且尊严的去面对。

长久以来,生长在台湾的客家人或闽南人的本土认同薄弱,一直到这几年,因为政治力与文化发展,随着大环境的改变,本土化声音浮现,然而本土化与主流文化却呈现对抗的状态,民主进步党族群事务部主任杨长镇认为,本土与主流的对抗是无用的,两者之间的拉扯只会让关系更加紧张。

一九九七年多元文化入宪,但对客家文化来说,却是未完成的文化,客委会主委李永得曾经在立法院以客语进行施政报告,却遭到立委阻止一事,让张维安相当感慨。

公共领域要营造出对客家更友善的环境,让客家族群感到自尊、自信。张维安相信,当国会殿堂立委可采闽南话质询官员时,对于“客家认同”将有着极大的象征意义。

曾经为人朗朗上口的客语歌是这样唱的:“唐山过台湾无半点钱……世世代代就恁样勤俭传家两三百年无改变 客家精神莫豁忒,永远永远”,如今,当客家人在KTV中高唱着“客家本色”之际,是否有人真正自省,客家文化失落了什么,身为客家人,又该如何传承、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