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长廊

荣耀之门-19世纪法国巴黎官方沙龙展(三)

【大纪元4月7日讯】

古老神话、宗教

十四世纪开始,艺术家热中于追寻人世最高价值与解脱,一方面延续中古世纪的宗教主题,一方面返寻古代希腊、罗马极致的艺术成就,文艺复兴的风潮遍及了整个欧洲大陆。由于柏拉图当年在雅典讲学之地称为《学院》(academ),此后沿用下来,作为一种正统的、权威的学术机构代称。承袭了文艺复兴的传统,希腊古老神话与基督教耶稣门徒故事被学院派认为是第一重要的主题。

《圣母子与施洗约翰》Sainte Famille

作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布葛赫,1825-1905)

师承Picot(毕果),作品有大量的宗教主题,以小幅为主。本画为其1863年参加沙龙展之作。圣母微微侧坐,金发圣子耶稣与施洗者约翰(身着羊皮是其图示象征),画中圆满的温馨却在圣母右手碰触纺锤时意象顿转,评论家认为布葛赫藉由此动作象征圣子未来将承受世人罪业,遭遇极大痛苦。

高美馆六月展出

《沙龙》一词在法文中原指《客厅》、《会客室》之意。(先介绍荣耀之门的展览)1725年,被称为“太阳王”的法王路易十四*在巴黎罗浮宫的Salon Carré(方形大厅)首度举办学院派的展览,并名之为“方庭沙龙”,自此Salon(沙龙)一词成为展览用语。

十九世纪法国官方举办的沙龙展,往往被视为艺术家才华的衡量标准。艺术家一旦入选了官方沙龙,几乎等于确立了名声地位,未来生活也有了保障;入选《沙龙》成了一种荣耀,所以法国策展人Dominique Lobstein(现任法国奥赛美术馆文献处研究员)将这次展览命名为“荣耀之门(La Porte de la Gloire)”。然而“学院派”一词来源于19世纪后期印象主义者,如莫内(C. Monet)、雷诺瓦(Renoir)、梵谷(Van Gogh)等人,其因落选沙龙展,起而抵制传统艺术价值,现成为略有贬义之词,但这些学院派技巧高超、构图完美,也是印象派画家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奇美博物馆特别将多年来收藏的“沙龙”入选作品,择于北美馆、高美馆,择于台北市立美术馆(展期结束)、高雄市立美术馆(6.10―11.19)、台中国美馆(12.9―2007.3.4)展出。

Lobstein先生参考学院分类方式,且根据路易十四美术学院所建立之主题重要性排序,将奇美约150余件藏品精选60余件绘画、雕塑,分成古老神话、宗教、近代历史、文学、肖像、农村生活、城市生活、风景等八大主题依序展出。

* Louis XIV,执政期间1643- 1715,时约清世祖顺治执政起至圣祖康熙晚年。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