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三级古迹采田福地 连结平埔族竹堑社史

人气: 1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2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彦瑜新竹县二十八日电)位于新竹县竹北市的采田福地,静静坐落在旧称“新社”的新国里巷弄中。这座单进三开间庙宇是新竹地区最早住民平埔族竹堑社人的祖祠,奉祀竹堑社七姓历代祖先及褔德正神,正厅悬挂乾隆皇帝御赐“义勇可嘉”匾额,是平埔族竹堑社仅存的见证,标志着历史痕迹。

新竹古称竹堑,音译自最早居住在新竹平原的原住民竹堑社的道卡斯语而来。归类为平埔族的“道卡斯族竹堑社”居民原居住在现今新竹市的城隍庙一带,康熙三十六年(西元一六九七年)归顺清朝。

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竹堑栽竹为城,官方谕令竹堑社原住民迁移到旧社,住了十六年,因头前溪经常造成水灾,在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年)迁居到新社,也就是新竹县竹北一带。

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年),官方谕令社众穿戴一如汉人,赐予钱、卫、廖、三、潘、黎、金等七姓,并建筑七姓祠堂,取名“新社公馆”。乾隆二十五年,公馆落成时,因七姓首领率子弟兵协助清廷平定朱一贵之乱有功,乾隆皇帝特别御赐“义勇可嘉”御额,悬于厅堂内。

光绪二年,新社公馆重建,因为建造经费短缺,所以次年向汉人借贷银钱,再用馆前旷地抵偿,才恢复旧观。取名“采田福地”,是取自“义取食租,番从采田”的意义,希望后人不忘祖。

“采田”二字是由“番”字拆解而成,“福地”为福德之地,也就是汉人对土地公庙的称呼。由此可看出竹堑社汉化的痕迹,而这也是列为三级古迹的“采田褔地”在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原因。

文化局表示,现存的采田福地,是单进三开间的燕尾翘脊硬山庙宇,外观没有一般汉人祠堂的豪华与细腻,建筑形式也无太大差异。庙内白灰墙壁与卵石墙基,给人粗旷简朴的印象,中央供奉“番釐保障”地神富媪(番王爷),右侧为祀七姓祖先牌位,神龛上悬挂御赐“特封义勇可嘉”匾,突显这个建筑的地位。

文化局指出,每年农历七月十七日为祭祖的日子,可惜以往用母语请神、生食猪肉、走田(竞走)的习俗已失,殊为可惜,仅留下这座古迹作为原住民历史的证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