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

风雨人生:小巷琴声

【大纪元1月11日讯】在我的一生中﹐曾经观赏过一些经典音乐演奏会﹐也听过各种器乐的演奏﹐随着时光的流逝﹐大多都已淡忘了。然而﹐一次偶然邂逅的二胡琴声﹐多少年来一直回荡在我的耳边﹐令人刻骨铭心﹐不能忘却。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下午﹐记得那是1977年的春天﹐我因事经过圆通街的一条小巷。

刚走到巷口就被一阵悠扬﹑委婉的二胡琴声所镇住。走进巷里﹐一座四合小院的院门大开﹐门口站满了人﹐院子里坐着﹑蹲着﹑站着满院子的人﹐ 十分拥挤。

我驻足下来﹐站在院外大门口屏息聆听。

拉二胡的是一位盲人﹐约五十多岁的男子。他个子不高﹐一身蓝布衣裤﹐端端正正坐在一张竹靠背椅子上。

随着他左手手指的上下滑动和右手弓的左右摆动﹐悠扬﹑委婉﹑妙不可言的二胡琴声回荡在小巷上空﹐久久萦绕不散。

这一曲曲清音委婉﹑如咽如诉﹑如泣如歌的悠扬琴声把人们带进了一个飘逸潇洒的境地﹕

有时﹐琴声高亢﹑辽远﹑奔放﹐如铁马金戈﹐如大江澎湃。使人仿佛置身于广袤无限的草原大地﹐遮天蔽日的旌旗列队前行﹐铁骑隆隆﹐号角声声﹐惊天动地。此时此刻 ﹐心中涌动着一种澎湃的激情﹐眼前浮现出北方游牧民族的马队正在向自己走来﹗

有时﹐琴声清幽﹑凝重﹑回旋﹐如高山流水﹐如山涧潺潺。使人仿佛置身于空旷﹑寂静的幽谷山林﹐聆听着伯牙琴音似莺啼燕啭﹑溪泉叮咚。此时此刻﹐心中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思绪﹐茫茫人海中﹐我的知音在哪里﹖

有时﹐琴声低咽﹑哀泣﹑凄婉﹐如怨妇低泣﹐如美人垂泪﹐发人幽思﹐扣人心弦。使人仿佛置身于历史风云之中﹐眼前掠过昭君出塞﹑霸王别姬﹑圆圆投池……。此时此刻﹐心中涌动着一种凄楚的情怀﹐自古红颜薄命﹑美人多难﹗

有时琴声古朴﹑典雅﹑清越﹐如辽远历史的回声﹐如幽竹林中的飒飒风声。使人仿佛置身于道观古刹﹐与晨钟暮鼓﹑清风明月为伴。顿生野鹤闲云之心境﹐皈依自然之情怀。此时此刻心中涌动着一种飘渺洒脱的情感﹐我找到了生命的灵感﹗

这令人心醉的二胡琴声持续了一个小时。琴师演奏了十多个曲目﹐听众全被这精湛的琴艺倾倒。有如痴如醉的﹐有低首垂泪的﹐有手舞足蹈的﹐人们完全陶醉在这美妙的二胡琴声之中。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时﹐我吟起了李白的这两句诗﹐感到心灵得到了净化﹐境界得到了升华。我暗自庆幸今天能有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聆听到这样的高人演奏出的旷古琴声﹗

在聆听二胡琴声中﹐一位老人小声在告诉他旁边一个十五岁左右的姑娘﹕这一曲是“空山鸟语”﹑这一曲是“彩云追月”﹑这一曲是“高山流水”……等等。看得出﹐这个姑娘是一个胡琴爱好者﹐只见她双眼紧盯着琴师双手﹐耳朵静静的分辨着琴音﹐双手在比划着。我想﹐几年之后﹐她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二胡琴师。

从老人断断续续的讲话中我知道了这位琴艺高超盲人的一些情况。琴师的家族曾是一户显赫人家﹐不知什么原因(也许是他失明吧)从小就被父母送到某古刹出家﹐拜主持方丈为师。他师父是一位得道高僧﹐琴棋书画造诣极高﹐难怪这位琴师的琴艺如此超凡脱俗﹑清音悦耳。六十年代﹐有关部门动员僧人还俗﹐他离开了寺院﹐被安置在圆通街定居﹐做些手工活谋生﹐每年民政给予一些补助。

老人接着讲到﹐琴师已有十多年未拉琴﹐今年开始﹐他又拉琴了。

琴师抽了一支烟﹐喝了几口茶﹐应众人再三请求﹐又演奏了一曲《阳关三叠》。

随着一曲悠扬﹑深沉﹑辽远的二胡琴声﹐我的思绪随着这琴声走进了遥远的历史中﹕渭城路边的客栈里﹐诗人王维的挚友即将赴任边塞遥远偏僻的地方。老朋友依依不舍﹐挥泪惜别﹔万语千言﹐尽在王维的一首《渭城曲》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听着琴师奏出的动人心弦的《阳关三叠》﹐多少往事﹑多少感慨涌上心头﹕童年时伙伴的分离﹔青年时同学的离散﹑朋友的分离﹔天涯何处觅知音﹖我还没有从琴声中回过神来﹐《阳关三叠》已演奏完﹐琴声嘎然止住。但是﹐那悠扬动人的余音﹐依然萦绕在小巷上空﹐长久回荡在我的耳畔。

几年之后﹐我再次路过那条小巷时﹐听巷里人讲﹐琴师已搬家﹐不知去向。我心里十分惆怅﹐不知琴师是否安康﹖他的琴艺是否传给了学生﹖但愿不要失传才好。

光阴荏苒﹐转眼二十多年过去。这些年来﹐每次经过那条小巷时﹐都要驻足片刻﹐屏息听着小巷里是否会传出二胡琴声﹖每次我伫立在小巷时﹐当年那清音委婉如 咽如诉﹑如泣如歌 的二胡琴声就在耳边响起。(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