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初步解读中国2007年经济统计资料(中)

胡少江

【大纪元2月2日讯】笔者在上篇评论中提到在解读中国国家统计局二零零七年的经济统计资料时的两个印象:一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将超高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的的宏观调控目标没有能够实现;二是中国的通货膨胀明确无误的表明中国经济早已经是在过热的区间运行,而不是如同中国政府所说的只是存在过热的风险而已。

对这组最新的统计资料的第三个解读是,中国的通货膨胀其实不是什么局部的或结构性的通货膨胀,而的确如同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们所描述的那样,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具体地说,就是中国政府超高的货币发行速度是导致当前的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二零零七年中国实体经济的增长与前年相比为百分之十一点四;而广义的货币发行量却增加了百分之十六点七;货币发行的增长高于实体增长四点三个百分点。如果我们比较一下实体经济和货币发行的绝对增量,对货币发行作为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能够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去年经济实体的绝对增加值为两万五千二百亿元左右;而货币发行的增加值则为五万七千千百亿元左右。换言之,货币发行增量为实体经济增量的百分之二百二十九左右。

事实上,多年来中国的货币发行增量一直大大高于实体经济的增量。这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因为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正在经历一个货币化的过程。问题是,经过三十年的改革,中国经济的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但是中国政府不仅没有随着货币化过程对相对货币增量需求的减弱而降低货币发行增速,反而越来越依赖通过发行货币来解决经济面临的国内、国际矛盾。

尤其明显的是,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依赖大幅度增加货币发行作为增加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和避免人民币升值的手段。这样一来,中国社会积累了超过作为交换媒介所需要的大量货币剩余存量。这些多余的货币多年来一直在股票、不动产、生产资料等市场之间游移,寻找释放能量的空间。去年终于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消费品价格进行了突袭,形成了消费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去年中国统计资料所揭示的第四个重要现象是,中国社会中不同地区和社会阶层收入差距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有扩大的趋势。就城乡收入差距而言,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早已经为中国学者甚至政府的官方档所承认。就货币收入而言,城市居民是农村居民的三点五倍左右;如果将城市居民所享有的非货币福利因素也考虑在内,它们之间的收入比则高于六比一。二零零七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扣除价格因素,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二点七个百分点,这明白无误地表明相对贫困的农村和相对富裕的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继续扩大。

当然,城乡之间持续扩大的收入差距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城里人都是富人。事实上,城市中的穷人日子也是越来越难受,而富人的收入则越来越高。统计资料中有两组资料支援这一观点。一组资料是,去年中国的股市、房市和工业利润都是上涨的。众所周知,绝大多数仍然在为衣食生计发愁的低收入者是无法从这些上涨中得到好处的。能够从中获益的主要是在这些领域有大量投资的富人。

另一组是关于中国食品价格上涨的资料。根据经济学原理,不同人群在其总收入中用于购买食品的比重是不同的。穷人用于食品的支出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也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说的恩格尔系数较高。去年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中遭受冲击最大的正是这些低收入人群。这一点也意味着穷富之间的实际收入差别实际上正在扩大。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外电评论:公司纷裁员 中国经济假繁荣?
极端冰雪天气  中国的经济面临强大冲击
中国大雪对宏观经济带来巨大压力
全球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今年将减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