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雅乐

杏娟谈乐(1)巴洛克原味

【大纪元4月16日讯】巴洛克是指1600年到1750年这段时间,离现在已经有250年以上了。感觉上好像很遥远。也许大家看过这一时期作曲家的画像,男士们总是戴着一顶像法官一样的,长长、卷卷的假发,穿着紧腿裤,脚踩着高跟鞋,服饰上似乎比现代的人更讲究细节的修饰。这种重视细节及华丽装饰的风格,在当时的建筑、绘画上都可以看到。比如著名的法国巴黎凡尔赛宫、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处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作工精巧繁复。看的出来这是一个讲究工匠技术,愿意花时间,慢慢琢磨一件艺术品,耐心呵护“美的梦想”实现的时代。想想在认为“时间就是金钱”,又标榜“极简主义”的现代人眼中,在审美观上真的相差得好远了。

在古典音乐的销售排行上,巴洛克音乐一直有着相当大的市场。而且还有许多唱片公司积极投入,寻找更多当时不为人知的音乐及演奏方式来制作发行。也许是一股“复古”的风潮,现代人需要借着传统音乐的洗涤,调和一下工业生活的紧张感。面对一天的繁忙,放松心情,听听这个坐着马车、点着蜡烛的时代的声音,享受一下时空转换后所带来的闲情逸致。

巴洛克时代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所谓的“数字低音”的使用,这是其他时代都没有的。什么是“数字低音”呢?当时的作曲家在音乐的低音部分会以数字或记号等简写的方式来标示和声的进行。演奏者依据谱上的指示,再即兴的将和声填补、演奏出来。

帕海贝尔的“卡农曲”就是利用了2个小节的低音主题,由数字低音乐器从曲子开始到结束,固定不变的反复28次。就像建筑物一样,有了低音稳固的基盘,就可以在上面盖出各种风貌的漂亮外观。弦乐器以三个声部轮唱旋律,一个搭一个,或前或后的出现。就像楼房一层、一层的往上加,错综复杂,最后成了宏伟壮丽的“声音的建筑物”。



http://www.youmaker.com/

如果能抓住这个主题,认出他,在28次的反复中,紧紧跟随,就像拿到建筑物的导览手册一样,一定能体察出其中的奥妙!

由Jean-Francois Paillard 室内管弦乐团所演出的帕海贝尔的“卡农曲”,也是采用巴洛克当时的乐器编制,以古乐器演奏灌录的。这种作法就像在为古典音乐“寻根”一样。我们知道,大家现在习惯听到的交响乐团,乐器数量庞大,演奏的音响充足丰沛,这都是历经了长期的乐器性能改良才发展演变成的。每个时代的人对声音大小的定义、习惯与接受度都有不同的看法。现代人也许在工业生活的噪音影响下,倾向于放大音量来感受音乐的力量,以大快朵颐的方式消化吸收音乐。我们从这个由古乐器演出的巴洛克时代音乐里,可以听到一种“被遗忘了的声音”–很遥远、很典雅,音色清澈,无负担。就像潺潺细流的河水,只要亲近他,就能感受到被净化后焕然一新的神清气爽。

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巴洛克音乐具有这么特殊的平衡的力量呢?我们知道这个时代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对比”风格的运用。在力度上的对比,常常会遇到大声与小声的轮流穿插使用。也会有快慢的交叉使用,来达到速度的对比。另外在乐器编排上,也能呈现出对比的特色。比如一种称为“大协奏曲”的型式,就是由一组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乐器组合的独奏乐器群,与一个管弦乐团的协奏。这种形式能充分表现出音色与结构的对比。利用这些不同的对比手法,井然有序的排列组合,弹性而有变化的达到了平衡的效果。

如韩德尔的“嘉禾舞曲”就是典型的“大协奏曲”。我们可以从音量或乐器数量的组合上,清楚的听出一个个的对比乐段。

而广为人知的“四季”协奏曲,则是属于近代形式的“独奏协奏曲”,跟刚刚介绍过的“大协奏曲”不一样的是:独奏协奏曲只是由单一个乐器独奏与管弦乐团协奏,这也是现在常见的协奏曲的演出模式。创作这首曲子的韦瓦第在他的一生中写了四百首以上的协奏曲,所以有人把他封为“协奏曲之王”。一般的协奏曲都没有标题,但韦瓦第的这首是少见的带有标题的描写音乐,他非常擅长用音乐来描写具象的情景。韦瓦第在每一个曲子前面都附加了一首十四行诗,这些诗句能栩栩如生的将季节情景生动的描绘出来。

四季的这一篇诗词的内容是:“春天降临,快活的鸟儿愉快地唱着歌打招呼。泉水如絮语般潺潺而流。不久,乌云密布、雷电交作。雨过天晴后,鸟儿又开始啼鸣高歌。”

──转自《希望之声》(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