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预言

《烧饼歌》明清预言简解(3)

清军入关

《烧饼歌》中有这样的记载:

基曰:“桂花开放好英雄,拆缺长城尽孝忠,周家天下有重复,摘尽李花枉劳功。黄牛背上鸭头绿,安享国家珍与粟,云盖中秋迷去路,胡人依旧胡人毒,反复从来折桂枝,水浸月宫主上立,禾米一木并将去,二十三人八方居。”

李自成在北京还没有站稳脚跟,辽东总兵吴三桂便引清军入关,将李自成赶出北京。真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历史的进程有时让人应接不暇。“桂花结得好英雄,拆缺长城尽效忠”中的“桂”指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拆缺长城)迎接满清军队。“摘尽李花枉劳功”暗指李自成的势力也不会长久。

吴三桂被清廷利用消灭明朝残余势力,被封为平西王,派驻云南。后来吴三桂在地方上扩大势力,威胁到了清廷统治。于是康熙帝下令“撤藩”,吴三桂因此又起兵反清。双方交战六年,最后吴三桂病死衡州,余部瓦解。这段历史刘伯温概括为“胡人依旧胡人毒,反复从来折桂枝”。

“水浸月宫主上移”也是字谜,“水浸月宫”:左边三点水,右边“月”字;“主上移”:右上角为“主”;“月”当然应当在右下角。合起来就成了一个清字。真是“周家天下有重复”,转眼已经是大清的天下了。

看历史变迁,王朝更迭,不明白的人觉得惊心动魄,明白的人觉得索然无味。身在其中,机关算尽,谁知尽在天算之中。人往往觉得自己由于努力而得到什么,其实都在安排之中。

刘伯温毫不停顿的说着天机,明清交替的历史也只是一带而过;朱元璋听的是云里雾里,还以为在说自己的天下。当刘伯温说到“二十三人八方居”,朱元璋以为自己天下被众人分了,急忙问:“二十三人乱朕天下,八方安居否?”刘伯温只好如实回答说:“臣该万死,不敢隐瞒,至此大明天下亡之久矣。”朱元璋大惊失色,问是谁取了大明天下。刘伯温便进一步讲他对清朝的预言。

事实上满清入主中原后,马上就带来生灵涂炭。汉人剃发这段惨烈历史可以说是汉民族历史上的一段屈辱。但是凡事皆有其因缘,一个民族的荣耀与屈辱也是神的安排,但是具体的历史事件从表面看上却是偶然的。

《烧饼歌》写到:

基曰:“雨水节,草木脱。王出头,春三月。路上行人一半僧,赤头童子皆流血,倒置三元且听说。”

多尔衮带领清兵入关后下了“剃发令”,要求汉族男子必须如同满族人一样,将头发的前半部分剃光,只留后半部分,并且编成辫子。这道法令非常严酷,违抗者处死,当时的说法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以此来检验汉人是否真心归服。“剃发”实际上是汉族人被征服的标志,因此遭到了汉人的强烈抵制,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清运动。对此,清廷进行了惨无人道的镇压和屠杀,全国出现了一系列的屠城事件。

“雨水节,草木脱。王出头,春三月”几句仍是字谜。。“满”字的左边是三点水,右上角可视为“草字头”(艸),右下角的“两”又与“雨”字相近。“春三月”正是清明时节,在此更指明了“清”字。“王出头”为主,意思就是满清入主中原。“路上行人一半僧”,头被剃了一半,像是一半僧。“赤头童子皆流血,倒置三元且听说”指拒绝剃发的被砍头,这一切真是颠倒常理啊。当然,后面的历史我们都知道,汉民族在这样的淫威下最终屈服了。

这是一段历史悲剧,世界上有多少刚烈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声匿迹了,而汉民族以其隐忍和深厚的内涵为人类留下了唯一一个不间断的历史;然而凡间的事情都有两面,其中之一就是在权势面前逆来顺受的妥协心理,在历史的安排下被一再强化。(待续)

(本文摘编自正见网)(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