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評:奧斯卡獎和中國新年聯歡晚會之比較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3月24日訊】美國電視頒獎儀式多,中國電視文藝晚會多。

新快報24日報導,美國藝人喜歡給自己發獎,除了影響較大的奧斯卡(電影)、艾美(電視)、葛萊美(唱片)、托尼(戲劇),還有各種門類的獎項,如MTV獎評選電影裡的驚險追車鏡頭,精采接吻鏡頭等。奧斯卡之前有預測奧斯卡的金球獎;有錄像出租連鎖店Blockbuster主辦的同名電影獎,評選史泰龍、施瓦辛格之類出租率高的動作片。音樂方面的獎更是多得不計其數:有鄉村音樂獎,有名叫「靈騷列車」的黑人音樂獎,有名叫「美國音樂獎」的流行音樂獎,後者是專供葛萊美評委不屑一顧的超級走紅歌星(如瑪麗亞.凱莉等)尋找自我安慰的去處。

中國電視晚會堪稱世界晚會之最。光是三月份,還要加上三八以婦女為主題的晚會,三一五以消費者為保護對象的晚會,幾乎每個節日都有晚會。我敢打賭,隨意打開電視機,十有八九會看到某個歌星在假唱──某天王走音走調那年是例外。

其實,美國以前也曾流行電視晚會,那是五六十年代的事了。美國的電視晚會之王叫艾德.薩立文,早已退休了,而且已經死了。

從美國的奧斯卡發獎儀式和我國的中國新年聯歡晚會這兩個超級節目,我們可以找出兩個電視大國之兩種電視節目形式的許多共同特點:

第一,面孔老,面孔多。美國的頒獎節目開始時,播音員用一種極夸張的聲調,把當晚出場的明星按字母順序羅列一遍,這個過程可以長達幾分鐘,若用來賣廣告可以發一筆小財。用眾多歌星合作唱一首歌(我若用「合唱」一詞,音樂學院的老師一定站起來發駁)也許是老美發明的,但將它發揚光大變為優秀傳統,卻是我國中國新年晚會的功勞。現在是十個歌星唱一首歌,一人一句;以後可以嘗試一人唱一個字,以便全國所有的歌星都有機會向全國所有的人民拜年。為了讓更多的小明星登上奧斯卡獎台,我們建議以後十個明星發一個獎,每人說半句話,兩個頒獎明星合念一個提名者名字,讓那些落選者也享受一番「前呼後擁」的氣派。

第二,經驗証明,晚會和頒獎都不是展現才藝的好方法,更不是推出新人的場合,它們的主要功能是向世人展示這些明星都還活著,並且處於「應聘狀態」(ready for hire)。丑聞纏身的明星一般不會利用這種場合「洗心革面」或「爭取還我清白」;至於那些因年齡而再也找不到工作的老明星,他們上場時司儀通常會介紹成「好萊塢傳奇人物」(a Hollywood legend)。

第三,奧斯卡和中國新年晚會兩種節目的製作人都有好大喜功的性格,除了台上使用排山倒海的人海戰術,對觀眾也是如此。無論老人小孩,什麼觀眾都想一把抓,因此在節目的編排上油鹽醬醋什麼都有一點。結果當然是四川人抱怨不夠辣,廣東人說太咸了。但奧斯卡一向信奉有歌有舞有笑料有莊重的包羅政策,直到近年才放棄開場的大歌舞。

第四,兩個儀式都能吸引所有的明星「獻藝」,但請他們上台卻無需支付演出費用。奧斯卡小金人的造價才幾百美元,還不夠出席者的化妝費用;上中國新年晚會明星必須放棄寶貴的走穴時間,名氣有限的還需要破財打通門路,而且犧牲大年三十跟家人團聚的時光。

第五,開場前都有萬眾翹首期待,落幕後都遭到萬人唾罵。自我祝賀的假喜慶氣氛是兩者的共性,一遍又一遍的排練或審查確保整台節目沒有絲毫藝術稜角。中國新年晚會從頭到尾穿插著沒有誠意的恭賀新禧,並充滿了模式化的興奮和指揮有序的掌聲,雖然節目的自由度要比奧斯卡大得多,但大多是不好笑的笑話和誰也記不住的旋律;奧斯卡則充斥著乏味的得獎感謝,只有偶爾有一兩個得獎人失態,為大家提供一場真實的好戲。

第六,從內容到形式,兩個節目的不同之處也顯而易見。從視覺上看,盡管演播大廳擴了又擴,中國新年晚會的鏡頭裡除了紅燈籠還是紅燈籠;奧斯卡雖在普通劇院舉行,但演區的分布和布景的不斷翻新使得電視觀眾有一種場景層出不窮的幻覺。奧斯卡的切換手法和畫面構圖也比較講究,有很多讓人想像的留白處。

中國新年晚會是「土氣」的俗,像是一個剛從陝北農村到大上海的女孩,恨不得眼前的花衣服一股腦兒全穿在身上。奧斯卡好歹有范思哲式的時裝指導,它那「洋氣」的俗畢竟貌似有品味。兩者皆是辦也被人罵、不辦也被人罵的超級綜藝節目,既然人家可以象徵性地評選外國作品、使用外語頒獎,我們為什麼不能在某些方面洋為中用呢?(周黎明)


相關文章

 

相關新聞
打造奧斯卡最佳女主角要花大筆鈔票
齊秦稱臥虎藏龍音樂若采用中式搖滾也不錯
美知名影評人看好《毒品网絡》和《臥虎藏龍》
《臥》和《角斗士》涉嫌拉選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