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大調整 一年消失了10万億

人氣 1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1日訊】 美國“新經濟”的象征,即納斯達克綜合股价指數去年3月達到頂點,其后一路下跌,道瓊斯30种工業股票平均价格指數也比最高時期下跌了20%多,而20%這個下跌幅度被看成是股价真正進入疲軟狀態的分水岭。

據新浪財經縱橫報道﹐這個股价水准意味著,達到頂峰期的美國股票時价總額的30%多已經不翼而飛。

歐洲經濟的核心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英國這四國的股价下跌情況与美國完全相同。日本如果以去年的最高值為基准,那么也与美歐一樣,股价下跌水平超過了30%。

与日美歐這些核心地區相比,在其周邊地區,即比歐洲經濟規模還小的地區,如東亞、東南亞、拉美等的金融經濟形勢更為嚴峻。股价水平都在去年初的一半左右,或跌到了更低的水准。最為明顯的例子是阿根廷的金融經濟危机以及從去年秋天一直持續的土耳其金融經濟危机。核心地區周邊國家在金融經濟方面的衰退表現得更為嚴重。可以認為,這是因為,日美歐三極這些核心地區的團體投資家和金融机构為彌補自己地盤上股价下跌造成的損失,一下子從這些周邊地區撤回了投資股票資金。

總體來說,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全世界約有10万億美元的股价時价總額一下子消失了。因為全世界的國內生產總值加在一起据估計是30万億美元左右,所以,約10万億美元這個數字非同尋常。

如果基于更長期的歷史觀點來看待今天的世界經濟,又應該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呢?

在此可以參考經濟周期的想法。18世紀起源于英國的產業革命從歐洲大陸依次傳播到美國、日本、東亞、東南亞等,經過了200多年,最后傳遍了整個地球。

人們認為,在此期間,庫存投資周期為3到4年,設備投資周期為8到10年,建設投資周期為20年左右。

其中康德拉捷夫大周期是最長的周期,為50年到60年。1926年,俄國的經濟學家尼古拉D康德拉捷夫考察了英國、美國、法國的物价、利息、貿易、商品的生產等經濟指標,并進行了統計處理。他指出,從1789年法國革命以來,世界經濟存在3個大周期。据他說,1920年以后是第三個大周期的下降期。

但是,在他在世的期間只能統計兩個半大周期,能否用這樣的大周期判斷于未來的經濟呢?這的确是個疑問。并且到了60年代,從1930年以來實行的金本位制改為管理下的貨幣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濟學方面取得很大進步,并具體應用到政策中,人們宣布表現在物价上漲(通貨膨脹)和下跌(通貨緊縮)等方面的長期經濟周期已經不存在了。但是70年代嚴重的通貨膨脹期再次到來使當時主流派經濟學家的輕率想法不攻自破。

如果不僅僅看物价水平,而且關注通貨膨脹率及其變動,以及与這個變動相關的利率的變動,那么可以認為康德拉捷夫提出的大周期仍然存在。

如果基于這個觀點,那么就可以認為,經過30年代和40年代的通貨膨脹及世界大戰,在整個世界經濟中,長期利率開始逐漸上升,康德拉捷夫大周期開始進入上升期應該是在1954年,而開始轉為下降期應該是1981年。在康德拉捷夫大周期的下降期的前半期,因利率下降,資產价格則成反比地長期上升,最后導致發生了資產泡沫。泡沫破滅后,經濟由通貨膨脹率下降轉為通貨緊縮。在泡沫經濟期間,因資產价格急劇攀升,給人一种空前繁榮的假象,但是經濟增長率同大周期的上升期相比并不高。

因1985年的廣場協議,日元升值、美元貶值,由此導致日本的利率急劇降低,使日本比歐美更早地發生了資產泡沫并經歷了泡沫的崩潰,也比歐美更早地進入了通貨緊縮的局面,日本的情況可以說是一种特例。

如果進入康德拉捷夫大周期的下降期的后期,也就是進入通貨緊縮期,世界經濟就不可能自律地增長。這正是日本最近這10年所經歷的道路。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在完全靠市場調節的情況下,康德拉捷夫大周期經濟調整幅度要遠比短期、中期的經濟周期的調整幅度大得多。日本金融机构貸出的約20%都是短期的超低利率貸款。換句話說,約20%的企業和就業人員有可能說不上什么時候就倒閉或失業了。在依靠直接金融的程度很高的美國,因股价下跌也開始出現了同樣的情況,但美國有可能更快地出現日本過去10年來所經歷的事態。歐洲中央銀行的有關人士在擔心通貨膨脹,但是他們早晚會認識到,那不過是一時的現象,是經濟泡沫期暫時的經濟快速增長造成的。即便通貨膨脹率多少有些增加,但同康德拉捷夫大周期的上升期,即經濟增長率真正增加的時期相比,那不過是小巫見大巫。

通貨緊縮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性的總供給能力增大,總需求進一步縮小,所以大量企業倒閉,出現大量失業者,這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机制所決定的。但是,企業大量倒閉和人員大量失業會立刻轉化為社會問題。

到了19世紀后期,當時以主導世界經濟的英國為中心發生了“空前經濟危机”,歐美國家為了給過剩的生產能力尋找出路,獲得市場,開始對亞洲和非洲實行殖民地統治。30年代發生的以美國為中心的經濟大蕭條最終導致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可悲的是,戰時的軍備需求和戰爭造成的經濟供給能力的破坏使經濟走出了緊縮的困境,這是歷史的事實。現在除日本和德國,所謂的經濟大國都擁有核武器。要想保持世界政治和經濟的穩定,日美歐三極領導人有必要在進行協調的同時,穩定地擴大世界的總需求。即便以股价比現在降一半為前提,要想使世界經濟擺脫通貨緊縮壓力,走上自律增長的軌道,在世界經濟長期維持3%以上的名義增長的情況下,從現在起也需要14年左右的時間。換句話說,大致在2015年以前,如果沒有政策的支持,世界經濟不可能走上自律增長的軌道。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也看中國大陸的網絡裁員潮:被裁員工現在做什么? (5/31/2001)    
  • 大陸社會的种种怪現象 (5/28/2001)    
  • 世界十大“最昂貴”品牌 美國獨占九席 (5/16/2001)    
  • 中國失業人口超過1億 (5/13/2001)    
  • 曾澍基﹕美國經濟步德日衰退後塵﹖ (5/6/2001)    
  • 人類消耗的是兩個星球的資源 (4/29/2001)    
  • 工業七國:經濟將重新增長 (4/29/2001)    
  • 大象開始起飛——印度的民主、貧窮和變革 (4/27/2001)    
  • IMF預估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降至4.1%﹐明年可望復甦 (4/26/2001)    
  • IMF預測全球經濟成長率大減但不至衰退 (4/26/2001)    
  • 廣交會﹕美﹑日對中國商品需求仍保持增長 (4/25/2001)    
  • IMF与世銀會議將面對悲觀的全球經濟 (4/24/2001)    
  • 美國經濟減緩 歐洲IT業也大受影響 (4/22/2001)    
  • IMF降低美、日、歐元區今年經濟成長預測 (4/22/2001)    
  • 香港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港府表示歡迎 (4/20/2001)    
  • 台灣經濟自由名列世界第38 (4/19/2001)    
  • 陳勁松 :加入WTO:中國準備得如何? (4/17/2001)    
  • 网易頻頻出手為哪般?合作不是要“賣身” (4/16/2001)    
  • 美國經濟減緩日元貶值衝擊東南亞經濟 (4/8/2001)    
  • 馬來西亞正刮裁員旋風 (4/6/2001)
  • 相關新聞
    网易頻頻出手為哪般?合作不是要“賣身”
    陳勁松 :加入WTO:中國準備得如何?
    台灣經濟自由名列世界第38
    香港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港府表示歡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