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公共精神的喪失的根源

理釗

人氣 2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22日訊】 不止一個人認為中國人缺乏公共的精神。魯迅先生說:“龍門的石佛大半肢體不全。圖書館中的書籍,插圖須謹防撕去,凡公物或無主的東西,倘難于移動,能夠完全的即不很多。”(《魯迅全集》卷1第194頁)。十九世紀,美國傳教士明恩溥通過在中國二十多年的觀察,也發現了几乎相似的現象。他說:“中國人不僅對屬于‘公眾’的東西不感興趣,而且防范不嚴,便垂手可得,很容易成為偷竊的目標。鋪路的石頭搬回家去了,城牆上的磚也一塊一塊的不見了。”(《中國人的素質》學林出版社第95 頁)。林語堂說的更直白:“中國是一個個人主義的民族,他們心系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會。此种只顧效忠家族的心理實即為擴大的自私心理。”(《吾國与吾民》寶義堂書店出版第157頁)

古今中外學者看到的現象,至今我們也能夠看到。我所在的城市里安裝了100余部無人看守的IC卡公用電話,可不到一年,一半以上的都被毀坏不能使用了。8 月25日當地晚報發表記者的文章,呼吁市民愛護市政設施。原因是新建的許多公用市政設施,有的丟失,有的被毀。這樣的現象在其他城市恐怕也不難看到。

這种缺乏公共精神還表現在政治意識形態上。除了對公共的物質的東西漠不關心外,對公共的政治意識也是不聞不問,顯得异常冷漠的。明恩溥在《中國人的素質》中還舉了一個例子。1851年,道光皇帝死了,外國人很關心道光的三個儿子中由誰來繼承皇位,繼位后政策會有什么變化。在小酒館里,几個外國人試圖同酒館里的中國人討論這個問題。但中國人說,干嘛去費精神想那些無聊的推測呢?那是大臣們的事。咱們瞎琢磨政治,那才叫傻呢。平民百姓是如此,百姓中的精英—讀書人也是如此,“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便說明了這點。

這就不能不使人產生疑問,中國人為什么缺乏維護公共事物,關心公共事物的精神呢?

《詩經小雅大田》中有這樣一句詩:“雨我公田,遂及我私。”這句詩的意思,依照我的理解應該是“雨下到公田里,也就惠及我的私田了。”這說明在產生詩經的時代里還是有著公共精神的,對于公与私的關系,有著明确的理解。

然而,這种公共精神是從什么時候消失,又是怎樣消失的呢?

“我們時常想到,中國政府在本質上是一個家長制的政府,要求臣民順從听命。”明恩溥的這個判斷是准确的。自漢朝以來,歷朝政府所依据的文化基礎都是由西漢确立的“王道”—儒家學說,即使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府后也不得不“皈依”儒教。儒教是一門“入世”學說,它提供的“入世”途徑則是“古之欲明明得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身修而后齊家,家齊而后國治,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大學》)。

這种文化的核心是國如家,國只是家的外延和擴大,治國的才能是在治家的過程中學習到的。當儒家學說成為“獨尊”的主流學說之后,就成為知識分子的必修課程,而且變成了影響另人具體生活的主流文化,自然“家”就成了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在這种文化理念上建立起來的政府,由習熟了這种文化的人組成的政府,其家族意識可想而知是極其強烈的。

實際上也正是如此,在共和之前的中國,政府就等于家族,家族就等于國家,三者之間渾然一體,很難區分,“朕即天下,天下即朕。”政府是家長制,最大的家長是“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家長制”的最大特點,正如林語堂所言,“只顧效忠家庭的心理”極其強烈。所以就是政府自己,所有政策的出發點也是“忙于照顧家長自己”,使自己的“江山”傳于后世而不衰,而不是考慮公眾的利益,興辦公益事業,為“臣民”提供一個平等、公正、自由、寬松的生存環境。

當一個政府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基業万世”,當所有的“臣民”都在修煉“治家”的功夫時,可想而知,家族以外的公共精神也就所剩無几了。政府考慮的是他的江山能擁有多久,而“民眾的態度則与政府的態度十分對應。所有的人都認為,只有自己的個人財產不受損失,就不必去關心或者沒有責任去關心公共財產。”(《中國人的素質》)。

因為政府只關心自己,而且也不提倡民眾去關心別人。相反,這种將一個國家視為一個“家族”,其中又有數不清的“小家族”,而且都將維護和照顧家族視為“修德立身”的根本的民族,不僅人們的觀念上缺乏公共精神,而且還產生了道德的二重性。“一個家族,加以朋友,构成銅牆鐵壁的堡壘。在其內部為最高的結合體,而彼此互助,對于外界則冷漠的消極對抗的態度,其結局,由于自然的發展,家族成為一座堡壘,在它的外面,一切的一切,都是合法的可掠奪物。”(《吾國与吾民》)

為什么公共的東西難以保存,就是城牆的磚頭也會一塊又一塊拿回家去?拆掉城牆的磚,顯然是一种不道德的行為,但他拿回家去,壘建自己的住宅,他在內心中覺得很自然,他的家族內的成員也不會覺得有什么不妥,因為他是在維護“家族”的利益,是在“齊家”。

由此,我們想到貪官,那些大大小小的貪官,在將“外面”的錢(即公共的東西)“拿”回家時,大概也有同樣的心理,其家人也因他搞能到額外的收入而認為他是“有力的”,絲毫不感到其貪污受賄的可恥,相反還會用這筆外財來炫耀其家族的富有。

同樣,相對這個家族外的人看來,雖然感到了不公平,但多半是因為“自己不能”的嫉妒,而當他也有了那樣的机會和權力時,自然就想得到超額的回報—更加貪婪的掠取。這也就是一些貪官雖然在公共道德上受到譴責,而在另一种道德上卻被視為“能人”的根源之一,這是不是中國几千年來貪污腐敗不絕的道德倫理基礎呢?

中國人公共精神的缺乏,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孔子曾經在《論語》中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表達了人們對公共事物的態度:‘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我們看來,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是結果,而在極大程度上是中國人對不屬于自己責任的事情不感興趣的原因。”(《中國人的素質》)回想一下,几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深受“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影響。在這种文化熏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又一代人,缺乏公共精神是絲毫也不奇怪的。

也許,在這种文化构架的設計者看來,只要人們像治理自己的家那樣治理國家,國家就會長久地“國泰民安”,只要所有的“小家”都治理得井井有條,那么“大家”也就會“安穩平和”。可是這种文化顯然忽視了家与家之間的關系,和由這個關系构成的公共環境。試想,當所有的小家和大家都去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利益擴張時,那么還有大家的安穩平和嗎?何況大家和某些小家借助了公共權力(這個公共權力,也像公共的東西那樣,被權力的持有者,視為城牆的磚頭,一塊一塊地搬回家中了)來“治家”時,沒有權力的其他小家,別說“齊家”,恐怕連維護和保持的“家”存在也變得不可能了。當越來越多的小家破產以后,“大家”也就到了難以維繼的時候了。接下來的就是打破原有的平衡和秩序重新組織大家和小家,“朝代”進入了一個新的輪回。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的歷史只是這种“小家”与“大家”重組、輪回的過程描述而已。

由此可見,中國人公共精神的喪失,是文化培養的結果。在一种缺乏公共精神的文化中,是長不出公共精神的。在當代中國,我們曾經試圖來培養中國人的公共精神。但采用的是經濟手段和文化的絕對化。在經濟上施行的是“一大二公:,甚至走到了吃“公社食堂”的極端。而在政治觀念上,与這种絕對公共經濟相伴,提出了“集體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的觀念,甚至造就出一批新的道德典型—為了撈取被洪水沖走的一根木頭而“英勇”獻身的英雄。事實證明,這种抹殺和無視民眾個性的方法同無限擴大民眾私心的做法,同樣造就不出真正的公共精神來。真正的公共精神的培養,首先是要使民眾樹立起良好的公共環境下發展個性的意識,使民眾“不在其位,也謀其政”,并將其視為真正的,不是口頭上的主流文化。

走筆至此,記起了一位留美中國人發在网上的一篇談愛國的文章。愛國也是一种共公精神的表現。現摘錄片段于此,“記得少年時候,我還常常責備我的一些長輩親人:‘你們怎么這么沒有用呢?怎么會讓中國受日本人欺負呢?’每每這個時候,有的長輩就沉默下來,有的則說:‘這是政府的問題,我們這些老百姓個人有什么辦法呢?’听見這樣的回答,我覺得無言以對,但心里又感到似是而非。抵御侵略的行動,一定由政府承擔嗎?強國的責任一定由政府承擔嗎?不能使自己的國家強大,不能以自己的行為抵抗侵略,而是完全推卸給政府,這樣的個人怎么成立愛國呢?假設政府腐敗、軟弱、不抵抗甚至投降怎么辦呢?假設政府殘暴、獨裁、貪婪怎么辦呢?在一個無能或者殘暴的政府統治下,怎樣愛國呢?”

歷史發展到了今天,在一個缺乏公共精神的民族中,是很難建立起現代文明的。這是歷史的結論,更是文明的走向。

轉自<<貓論天下 >>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橘子紅了 歸亞蕾賣力拼演技 (6/22/2001)    
  • 英國新一屆議會開幕 (6/21/2001)    
  • 香港立法會議員劉千石今絕食50小時 (6/20/2001)    
  • 杜鋼建 :戶籍制度不死 億萬民衆難活 (6/20/2001)    
  • 呂秀蓮閃腰住院 (6/19/2001)    
  • 打工妹家書感動扒手 (6/19/2001)    
  • 一元錢的官司沒完沒了 (6/18/2001)    
  • 美國紐約州府公校經費分配 法庭裁定對學童不公 (6/16/2001)    
  • 一份“臭報紙”的創新精神 (6/16/2001)    
  • 撞毀警車4輛﹑民用車7輛的瘋狂司機被判死刑 (6/15/2001)    
  •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間的停火正式生效 (6/13/2001)    
  • 陳清信:融入美國主流 (6/13/2001)    
  • 秋風:世紀沙龍自願關站,很正常 (6/13/2001)    
  • 南水:臨時關站、責駡及公共性、知識份子良知 (6/13/2001)    
  • 公視將播放各國與核電議題相關非核家園影片 (6/12/2001)    
  • 陳總統:臨時會以金融六法為先 (6/11/2001)    
  • 行政院表示台灣今年經濟成長難保4% (6/10/2001)    
  • 印度公共汽車站驚現86個神秘骷髏 (6/8/2001)    
  • 美國紐約州眾議會議事 首場電視直播 (6/5/2001)    
  • “交警槍殺女子案”後續:吳亞弟當晚不能帶槍 (6/4/2001)
  • 相關新聞
    “交警槍殺女子案”後續:吳亞弟當晚不能帶槍
    美國紐約州眾議會議事 首場電視直播
    印度公共汽車站驚現86個神秘骷髏
    行政院表示台灣今年經濟成長難保4%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