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蟄存:怎樣紀念屈原

附:屈原與端午節

施蟄存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25日訊】

衆女興謠諑 高文見苦辛
哲王終未悟 濁世若爲親
九死三湘水 千秋一放臣
平生懷美政 何意作詩人

這首五律是前年偶讀離騷時作的。自從詩人節被規定下來之後,屈原之爲詩人,在歷史上又多了一個證件。年年今日,文藝界的善男信女又得忙著開會紀念,給一些從來不關心于文藝的達官貴人,販夫走卒,豪商富紳,勞農織女,乃至走私運土,侑觴賣笑之流,大聲疾呼的提醒一下:不要忘記了我們的大詩人屈原啊!

漢魏時代,知道屈原的人不多,但每人皆知道屈原是一個在政治上不能見容于楚國的忠直之臣,他的所以爲詩人,只是在無可奈何中“援天引聖,以自證明”而已。所以提起屈原,“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話必須從他的行事與辭賦同時提到,清高第一,文采第二。晉宋而後,直至明清,屈原雖然始終是一個未曾過時退色的大文豪。而且知道屈原的人也格外多了,但他的離騷卻成爲風流才子的下酒物。“嘉其文采”也已經走進了邪路,“慕其清高”者也就渺然了。現在呢,印刷既方便,宣傳又熱烈,知道屈原的人可謂已經遍地皆是。“屈原是我們的大詩人,等於人家的檀丁,莎士比亞,歌德”,人人會這樣說。不錯,人家有什麽,我們也有什麽,於是屈原在二十世紀也還是一個挺時髦的人物,他是被用來作爲替中國爭取文化上的國際地位的幫閒詩人了。

嗚呼,詩人節愈熱鬧,詩人卻愈孤獨了。

我懷疑屈原是否願意與檀丁,莎士比亞和歌德同坐在一個國際享堂裏共受膜拜。屈原從來沒有自居于一個詩人。也沒有寫萬行長詩的企圖。也從來沒有像杜甫那樣地悲呼“文章憎命達”。他是因爲命蹇才寫文章的,並不是寫文章以求命達的。屈原一生,始終在希望自己國家政治修明,至少要能夠與暴秦抗衡,不受侵略。縱然自己不能執政當權,一展其抱負,也希望在位者能砥礪奮發,不貪污,不腐化。然而他終於失望了。失望之後,才寫文章。這些文章是他的“苦果”,不是他的“武器”。所以這些文章當然也不會發生積極的作用。於是他只好自殺。

屈原的自殺,是以一個被放逐的忠臣的身分自殺的,一點也不是一個失意詩人:

既莫足與爲美政兮,
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他自己說得很明白了。我的詩意只在指明這一點,故曰:“平生懷美政,何意作詩人?”屈原既不自認爲詩人,我們爲什麽把他硬拉在一批逢人送行卷,或棲棲遑遑專找公爵伯爵做護法主人的無聊文人隊伍中去呢。

把屈原的詩人身分提高,無形中就是把他的忠臣身分掩沒了。大家鬧嚷嚷地紀念屈原,很可能把他變做頭戴月桂冠的楚國朝廷裏的弄臣,屈原之靈有知,也該後悔當初幹脆不必寫下那些抒哀的辭賦了。

一個積極地與黑暗政治環境鬥爭的文人,當他知道終於不能獲得勝利的時候,這悲哀是何等地深沈,何等地可憐。一人之得失成敗,所關係者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之從此被決定了覆亡的命運,這可不是細事。屈原之自殺,不是爲了他個人之失敗,而是爲了他不忍看見楚國之日趨於覆亡之途。有心人在這樣的場合,當然非自殺不可。但是中國文人,自古以來能瞭解此意義者,似乎很少。儒家雖然有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積極態度,但孔子也還說過一句“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如果孔子而爲屈原,我想也許還不至自殺,而寧願遁迹海外的。司馬遷對於屈原的瞭解,又更遠了。他說:“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不容,而原自令若是。”啊呀,這樣說來,屈原之自殺,竟是傻透了,在楚國做不到官,難道不能到齊秦三晉去鑽營嗎?中國士大夫的見解和抱負,從漢以來就這樣地只關心著自己一身之得失,則雖爲名臣廉吏,亦尚且不足以接武前修,屈原的悲哀,到底有幾人能瞭解呢?

如果我們真能瞭解屈原,真在衷心地紀念屈原,我們第一要決不把他看做一個詩人,第二要趕緊使現代的屈原不再自殺。愈把屈原標榜作我們的民族詩人就是愈侮辱了屈原。只管紀念死了已久的屈原而不去援手一個快要自殺的屈原,就是絲毫沒有紀念屈原。屈原早已死了,楚國也早已亡了。歷史上的陳迹是無法翻案的。每一個時代的人都紀念死去的屈原,而同時又都嫉忌他同時代的屈原,這史實也重復地顯現到如今,我們有什麽理由可以自解呢?“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治。”願紀念屈原者,三複此言。

附:屈原與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人民習慣所稱的端午節;這是一個具有積極意義的民族傳統節日。“端”就是開端,而“午”和“五”古時互爲通用,故稱端午節。這一天,又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殉國的日子。故六朝以來,人們便把這個節日和紀念屈原的活動聯繫在一起。 屈原名平,戰國時代的楚國人,政治上主張任用賢能,聯齊抗秦,頗受楚懷王的信任,委以三閭大夫要職,但後來楚懷王偏聽親秦派的挑撥離間,讒口中傷,而遭致冷落。到荒淫昏庸的楚鑲王時,更把他放逐於漢北,過著長期流浪的生活。但他並不因此而放棄政治主張和偉大理想。寫出了著名長詩《離騷》等價值很高的、影響很大的不朽作品。當秦兵攻破楚都消息傳出後,他大失所望,悲憤投汨羅江,以身殉國,這天正是五月初五。

傳說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等風俗,就是爲把粽子投入江中祭祀屈原而來的,屈原投江後,沿江百姓不忍屈原屍體被蛟龍所吞食,便造龍舟爭相競撈,並鳴鑼擂鼓驅趕蛟龍。經過漫長的歲月,這一舉動便逐漸演化成爲今天文體活動內容的賽龍舟了。

轉載: 北大新青年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孫燕姿 不負「粽」望 (6/24/2001)    
  • 端午前夕白蛇現身 奇! (6/23/2001)    
  • 吟詩彈琴欣賞字畫古董 歡度端午佳節 (6/22/2001)    
  • 端午連假 颱風攪局 氣象局將發布海上警報 (6/21/2001)    
  • 香港食環署: 端午節小心硼砂粽 (6/15/2001)    
  • 立委練習划龍舟 (6/11/2001)    
  • 禽流感大鬧香江 當局趕盡殺絕120萬禽鳥 (5/18/2001)    
  • 蛇年蛇家添蛇子 (1/25/2001)
  • 相關新聞
    蛇年蛇家添蛇子
    禽流感大鬧香江 當局趕盡殺絕120萬禽鳥
    立委練習划龍舟
    香港食環署: 端午節小心硼砂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