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指南﹕不要小看儲蓄的好處

人氣 361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26日訊】積極進行儲蓄﹑審慎進行花費及明智地進行投資是聰明的舉措。然而﹐我們總是不願意今天就開始這麼做。我們更願意把痛苦延遲到明天。《華爾街日報》的文章說﹐總是還會有明天的。

我們都同意﹕積極進行儲蓄﹑審慎進行花費及明智地進行投資是聰明的舉措。毫無疑問﹐這些都是完全值得達到的長期目標。對此只有一個問題﹕就目前來看﹐這些舉措肯定並不非常吸引人。

比如﹐假如你的配偶建議說﹐將來要少出去吃飯﹐以便節省一些開支﹐你可能會欣然同意。然而﹐假如你的配偶建議取消今晚預定好的餐館就餐﹐你可能就會猶豫了。

無論是在金融方面還是其它方面﹐我們都會尋求延遲痛苦的到來﹐這毫不奇怪。然而有趣的是﹐只要我們能夠將痛苦的代價推遲哪怕很短的時間﹐我們都會非常樂於這麼做。我們經常會高興地同意做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只要是在幾個月後才需要做﹐但當時間越來越近時﹐我們就開始后悔了。的確如此﹐在那時﹐我們可能會想辦法從先前的承諾中逃脫出來。

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 經濟學教授奧多諾修(O’Donoghue) 說﹕“你希望開始在每次發薪水時儲蓄200美元﹐但每次拿薪水時﹐你都會決定將這個打算延遲到下一次發工資的時候。你的確很想在每次發薪水時儲蓄200美元。然而﹐你可能永遠也不會這麼做。你的願望喜好會在時間方面呈現出前後不一致的情況。”

正因為這種現象﹐我們可能總是會推遲一些關鍵的財務方面的決定﹐儘管我們很清楚這些決定長遠來看會為我們帶來利益。奧多諾修說﹕“這往往導致拖延現象的發生。當完成某件事看上去很麻煩時﹐人們就會不斷地推遲去做這件事﹐並不斷計劃在將來完成它。”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避免這種現象發生﹑從而使自己變成更優秀的投資者呢﹖加利福尼亞州聖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 的金融學教授邁爾.斯塔特曼(Meir Statman) 說﹕“假如你能夠使得(儲蓄)的好處看起來更大﹐而將為此付出的代價看起來很小﹐那麼﹐你就更可能去做正確的事情了。”

就拿最多可達600美元的稅收返還來說﹐今年的新稅法生效後﹐許多人將得到這一稅收返還。我們如何才能說服自己將這筆錢存起來﹐而不是用了它﹖

斯塔特曼建議說﹐不僅要為這筆錢設立一個固定的目標﹐而且要將你的計劃告訴別人。斯塔特曼說﹐“如果你公開向朋友和家人說﹐這筆錢將用於孩子的教育﹐花它的時候﹐你就要付出情感上的代價﹐你會感覺負疚。”

斯塔特曼還建議計算一下﹐如果將這筆錢投資的話﹐它的價值將有多大。例如﹐你今年不將這600美元花掉﹐而是將其投資﹐且年收益率為9%﹐20年後﹐你將有3,363美元。

(譯文摘自新浪網)(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把健康存進銀行 (6/25/2001)    
  • 城市家庭七個收入層次 七种理財觀 (6/18/2001)    
  • 財務管理保守榜 大陸第一 (6/18/2001)    
  • 2.4萬被人在ATM上竊走 儲蓄卡也能克隆? (6/16/2001)    
  • 出銀行發現假幣銀行不認 一儲戶叫板銀行行規 (6/8/2001)    
  • 新加坡13歲歌迷臨終將5万美金贈趙薇 (5/29/2001)    
  • 小偷竊得龍卡 失主告其密碼 (5/24/2001)    
  • 香港銀行公會跟隨美國減息半厘 (5/18/2001)    
  • Sony銀行計劃連結國營郵政儲蓄網絡 (5/13/2001)    
  • 中國郵政儲蓄逾5000億 (5/4/2001)    
  • 50万元在銀行神秘消失 (5/3/2001)    
  • 美國教育儲蓄帳戶擬提高至五千元 (4/30/2001)    
  • 五萬人冒雨取消匯豐戶口 (4/5/2001)    
  • 匯豐向小存戶收月費 (4/4/2001)    
  • 匯豐迫走小存戶 (4/4/2001)    
  • 山西一儲蓄所主任攜帶509萬公款潛逃 (4/4/2001)    
  • 中國民主轉型的万全之策──《中國人民解放軍義軍政治報告》代序 (十之十) (4/4/2001)    
  • 醫療儲蓄擬購危疾保險 (3/28/2001)    
  • 2100万英國成年人儲蓄不到一星期的人均工資 (3/23/2001)    
  • 布什巨額減稅 共和党仍嫌少 (3/13/2001)
  • 相關新聞
    布什巨額減稅 共和党仍嫌少
    2100万英國成年人儲蓄不到一星期的人均工資
    醫療儲蓄擬購危疾保險
    美國教育儲蓄帳戶擬提高至五千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