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烈山:“登聞鼓”古今談

鄢烈山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27日訊】 中國的父老鄉親都知道,自古以來平民百姓遇到咽不下的不公不平,情急無奈之下,可以採用兩種不算犯上作亂的方式在體制內最後一搏:攔轎喊冤,擊鼓鳴冤。這是戲曲和評書教給他們的生活常識,而戲文與說書腳本的編撰者並非憑空杜撰。 攔轎(官轎流行之前,攔的應是牛車、馬車、馬,如今的官轎則是轎車即小汽車)喊冤,由於對官員和喊冤人都不安全,從來是不提倡的,所以從前的官員出巡有衙役手執“肅靜”、“回避”的牌子並鳴鑼開道,如今則用警車開道。但是擊鼓鳴冤自晉朝到明清,一直都是官方認可的下情上達方式之一,被列爲朝廷定制,這便是設置“登聞鼓”。

關於登聞鼓的歷史沿革,限於篇幅不能詳談,這裏不妨抄錄《辭源》上提綱挈領的概述:“古代帝王爲了表示聽取臣下諫議或冤情,懸鼓於朝堂外,許擊鼓上聞,謂之登聞鼓。其事起于晉,唐時(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並置登聞鼓。宋真宗景德四年置登聞鼓院,掌收臣民章奏。明以後置於通政院。”封建社會等級森嚴,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上書皇帝的,中下級官員和老百姓有話要說怎麽辦? 歷史的經驗教訓了以奉天承運自命的帝王們,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民猶水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必須給臣民們表達意見和申訴不平的渠道,才能政通人和,江山永固,坐穩龍庭。設立登聞鼓,正是出於這種需要和目的。古代的登聞鼓院——通政院(明代的正式名稱叫通政使司,簡稱通政司,別稱“銀台”),如果要找當代的餘脈,大約相當於今日的信訪辦公室和新聞媒體。“信訪辦”的職能不也是將來自中下級官員和老百姓的諫言、陳情和申訴等錄送所司(有關部門和機構)辦理嗎?而說“登聞鼓”即今之新聞媒體,絕非望見共有的“聞”字而牽強附會。 試想,古時候臣民請大官或有司衙門轉陳書狀,若沒有這個登聞鼓擊它一通,便極有可能被拒收或收起來後投諸竈門、茅廁;而登聞鼓當街那麽一敲,聲播朝野,事情便有了一定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暗箱操作,便多了一分公正處理的希望。現在,連許多窮鄉僻壤的農民,遇到不公申訴無門,都知道往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組打電話,請求曝光,希望因此引起中央領導人注意而出面干預,這不是把《焦點訪談》當新式登聞鼓在敲嗎?

當然,這樣比擬不盡貼切。古代的登聞鼓院只在京城設置一處兩處衙署,今日信訪辦公室由縣政府到中央幾大部門普遍建制,至於新聞媒介從縣報縣台到國家級單位更是多於過江之鯽。但是,這只是社會發展帶來的與時俱進的變化:總人口增多了,一省即相當於明代一國之衆;物質技術進步了,有了無遠不屆的大衆傳播工具;特別是從主權在君到主權在民,人民不再是被役使的臣民而是當家做主的公民,他們的意見和權利理應得到充分的表達和尊重。而古今“登聞鼓”的目的與作用即其“神韻”是一脈相承的:求通民情,穩定社會。

並無考證癖的我,之所以要在這裏談什麽古今“登聞鼓”,實是有感于當下有些官員思想之僵化、作風之專橫,連開明一點的封建帝王和官僚都不如。他們根本無視治下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動輒以“破壞安定團結”的大帽子壓人,企圖堵住群衆向上級反映問題和向新聞傳媒求助的嘴巴,讓他們對一切胡作非爲逆來順受。有些地方的官員邪門地制定了個什麽“一票否決制”堵塞上訪渠道,要求下級官員不分青紅皂白“治理”上訪。 於是,下級或派耳目重點監視群衆,或出動警力強行追截上訪者。北京一位朋友最近告訴我,他出差某省,竟見國道旁的牆壁刷上了“嚴禁上訪鬧事”之類的標語口號。百姓上訪如此艱難,難怪新年一過,朱總理就來到了中辦國辦信訪局調查瞭解情況,強調要確保信訪渠道暢通。

對這樣一些“忘記”了爲人民服務宗旨的官員講憲法和公民民主權利,肯定是對牛彈琴;與之講點封建帝王與權臣都得耐著性子聽登聞鼓之類典故,他們或許不會完全無動於衷?()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相關新聞
天网載六四鳴冤文章 成都閉門開審
台商向朱噷基鳴冤
台商上海“遭宰”打官司向朱噷基鳴冤
趁“兩會”良机 河南兩女上訪鳴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