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狂風暴雨式的李登輝新聞

何博文

人氣 1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7月8日訊】  美國人之愛做調查的。不管風氣怎樣改變,不管歷來學院裡的學派怎樣來來去去、此起彼落,美國社會骨子裡依然是堅守「實證主義」立場的。凡事都必須蒐集、歸納證據,凡事不是「眼見為信」,而是「有調查方為信」。

   華爾街分析師為何快速失勢?

  美國眾多的高等學院裡,聚集了龐大的調查資源。美國的高等教育理念中,將教學與研究緊密連繫在一起,一方面是相信受教育是人的基本權利,所以廣設大學不遺餘力,另一方面又篤守「不出版就毀滅」(Publish or Perish!)的學院學術行規,結果就是美國有眾多在壓力下非做研究做調查不可的教授們。

  這種特殊狀況造成了美國格外發達的調查文化,在其他國家其他地區很少見的,像台灣不能說不重視教育吧,最近幾年大學院校簡直以比老鼠繁殖還要快的速率衍生。而且台灣教育體系又深深受到美國的影響,不過台灣會有許多教授許多老師,卻不會有那麼蓬勃的調查活力。我們把「不出版就毀滅」稍稍改頭換面引介入台灣,成了「沒著作就不能升等」,壓力還是有的,可是面對「著作」之必要時,我們的老師我們的教授的優先選擇,往往是去翻譯去抄書,而不是去做調查。

  這就是文化的差異。在底層裡,台灣人仍然對文字有高度尊重,不覺得非得在實證現象蒐查整理領域中才找得到真理;再加上文字抄來抄去剪剪貼貼又剛好比較省事省錢,也就得過且過了。從我們習慣的角度看美國人做的調查,當然有很多我們要忍俊不住,覺得他們真是小題大作,不過畢竟還有更多調查,是會讓我們扼腕歎息:「如果我們也有類似的調查,調查也能發揮類似的影響就好了!」

  舉個例吧。美國最近有個學術機構,耐心地對過去12年來股市分析師曾經做過的各種實際建議──該買該抱還是該賣哪些股票──全面蒐集,然後以電腦詳細地計算,結果發現:如果都按照這些明星分析師給的明牌去進出市場,12年下來,沒有任何一位分析師的建議整體績效抵得過銀行基本利率。換句話說,搞了半天,這些分析師明明白白沒幫人多賺到一毛錢!

  注意,不是全部加起來的結果,而是沒有任何一位分析師幫客戶真正賺到錢。這樣的調查對分析師們來說,當然打擊很大。他們紛紛提出各式各樣的說明解釋,尤其真正著重強調最近這波不景氣吃掉太多累積的利潤,才使得他們的成績那麼差。不過投資者不管那麼多,反正剛好現在股市狀況也不是太好,他們索性不要分析師了,短短幾個月內,華爾街的股市分析師這行,過去呼風喚雨多麼不可一世的這群新貴們,快速失勢。這中間固然有大環境變動的因素,可是也千萬別忽略了一項扎實完整調查可以散放出的恐怖殺傷力!

   美國觀眾喜歡哪種電視主播?

  再例如說,最近幾年每到選舉,我們會開始關心起媒體公平性的問題。不過我們的調查頂多只做到統計幾則新聞多少秒數的量的累積,連正面或負面的質的分析都做得很少很粗淺,可是你知道美國人在這方面調查已經做到什麼程度了嗎?

  早在近20年前,1984年時,一群心理學家就做過新聞主播非意識性的好惡偏差。他們的做法是剪出當時三大新聞網夜間新聞主播,一般被認為最成功最具公信力的Peter Jennings、Tom Brokaw及Dan Rather三個人播報選戰新聞的片段,每一段只有兩秒半左右。這些新聞牽涉到共和黨候選人雷根和民主黨候選人孟岱爾,可是心理學家卻把它們全部消音,不讓受測者聽到任何新聞內容。

  這些受測者看著一段段沒有聲音、不知道內容的畫面,專就螢幕上主播的表情打分數。從「最負面」到「最正面」給0到21不等的分數。

  Dan Rather和Tom Brokaw兩個人的得分都滿中性的,而且報的是雷根的新聞或孟岱爾的新聞,也差別不大。比較特殊的是Peter Jenmings,他報選舉新聞,整體比其他兩人都來得興奮些,而他播報到與雷根有關的新聞時,從得分上看來簡直就是「喜形於色」。

  算秒數,甚至分析新聞本身的正負面,美國三大新聞網卻不太可能犯下讓人抓住不公正把柄的錯誤,然而心理學家精密設計的調查,卻洩露了專業主播心底的秘密。

  不只是這樣,調查進一步還發現,雖然新聞界的普遍評價認為Peter Jennings所屬的ABC(美國廣播公司)整體上是對共和黨及雷根最不友善的,然而看ABC夜間新聞的觀眾,投票給共和黨及雷根的卻高於投給民主黨及孟岱爾的。

  還有更值得注意的。雖然在新聞成就上,這三位主播難分軒輊,三個人也都各有特色,然而幾項調查結果,Peter Jennings卻是被評為最受歡迎的主播,而受歡迎的主要理由是他最具有感染力。

  將各項調查拼起來,我們發現:觀眾其實不愛看真正客觀公正、理性沒有情緒的新聞資訊,觀眾喜歡的是適度的好惡表現,而且這種好惡表現會受歡迎,因為它會刺激出反應,當然不只是正面的反應。

   李登輝為什麼會變得那麼重要?

  回顧美國十幾年前做的調查幹什麼?一來是我很希望這樣的調查在台灣也可以照抄來做一下。測試一下各個電視新聞媒體在播報到李登輝的新聞時,播報者的表情。我大膽預估那裡顯示的「負面指數」一定會非常之高。

  為什麼遇到李登輝的新聞,這些人就會變得這麼激動,而且往往表現為抑制、掩藏不住的厭惡、忿恨與憤怒呢?要追究這個問題,就得要詳細分析台灣媒體的特殊生態,以及在這種生態下產生的特殊價值偏向,如此的分析可惜不是這篇文章裡能夠處理的。

  光從現象上來看,我要提醒的是:李登輝之所以會變得那麼重要,李登輝之所以一有新聞就那麼轟動,很多時候不是新聞本身牽動議題的力量,而是我們的新聞界在處理他的新聞時,自然而然地變得那麼有情緒。

  換句話說,如果由主播的表情評分來看,最有可能透露的訊息是:李登輝才是新聞界真正的煽情新聞。媒體弄了一大堆血腥的社會新聞、一大堆偷情與婚變的八卦,然而君不見這些所謂的「煽情」內容,根本沒有煽動主播和主持人的情緒,處理討論到這些新聞時,他們是冷靜的、客觀的,甚至是憊懶的、不耐煩的。

  可是李登輝能夠真正觸動這些媒體工作者的情緒,而他們一旦帶著情緒處理新聞,不管怎樣包裝掩藏,觀眾很快就會意識到、就會把這樣的新聞自然視為是重要的新聞。

  李登輝的重要性,尤其他的新聞衝擊力,其實真是被誇大了。而弔詭的是,之所以會被誇大的原因,在於我們新聞界有太多真心討厭他、受不了他的人。這些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也不曾打算真正按照新聞教科書講的那樣去控制情緒,反而大大增強了李登輝的感染力。

  一碰到李登輝,即使是最瑣碎的消息、即使是再中性的現象,台灣都要經歷狂風暴雨式的情緒動員。情緒動員逼大家都看見李登輝、談論李登輝,大家的談論與注視,倒過來又逼新聞媒體去盯緊李登輝,在自我矛盾裡刺激出更多情緒來。

  當然,我們如果把李登輝講話的畫面也剪成小片段,也都加以消音處理,然後拿給任何人去打分數,他們大概都難免會給他兩極的分數。李登輝對人對事,不是極正面極肯定,就是極負面極不屑,這是他和其他政治人物,甚至其他公眾人物很不一樣的地方。他的這種情緒特質當然也會推波助瀾把自己老是推到新聞最前線去。

  在這一點上,陳水扁具有的動能顯然就遜於李登輝,雖然陳水扁目前身為總統,儘管也有許多人對他有著高度的好憎情緒,不過陳水扁本身的表達,就沒有李登輝那麼戲劇性、沒有那麼豐富。

  在排山倒海而來的情緒狂潮前,就連陳水扁也得讓路給還會繼續衝擊台灣社會的李登輝新聞吧!

——原載《新新聞》(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接機 展現民眾望治心切 (7/6/2001)    
  • 接機 我不是被動員去的 (7/6/2001)    
  • 自動自發到機場迎接李登輝 (7/6/2001)    
  • 認同之戰開打 (7/5/2001)    
  • 激動返台 李籲國人再拚一拚 (7/4/2001)    
  • 黃主文:新政黨月底提前成立 (7/3/2001)    
  • 開除李登輝 國民黨立委反應兩極 (7/2/2001)    
  • 張志鵬是預備犯 李登輝則為既遂犯 (6/29/2001)    
  • 康大演講 李登輝:阿扁沒經驗 要給他時間 (6/28/2001)    
  • 李登輝訪康大受熱烈歡迎 (6/27/2001)    
  • 「一起死」?國民黨不同解讀 (6/27/2001)    
  • 法新社:李登輝呼籲支持民進黨政府 (6/27/2001)    
  • 李登輝:死也和國民黨一起 (6/26/2001)    
  • 英報指李登輝訪美使中共孤立行動的再度受挫 (6/26/2001)    
  • 李登輝訪美/洛杉磯台北辦事處接到炸彈恐嚇電話 (6/26/2001)    
  • 施明德:李登輝中南部實力不可忽視 (6/26/2001)    
  • 李登輝:與國民黨共生死 (6/26/2001)    
  • 嚴防李系搶票 三黨全面戒備 (6/26/2001)    
  • 李登輝否認籌組政團 (6/25/2001)    
  • 李登輝抵洛杉磯 歡迎反對兩派對陣 (6/25/2001)
  • 相關新聞
    李登輝抵洛杉磯  歡迎反對兩派對陣
    李登輝否認籌組政團
    嚴防李系搶票  三黨全面戒備
    李登輝:與國民黨共生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