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好評

【新紀元】季達:哥本哈根在吵什麼?

【大紀元1月9日訊】編者按:十二月,一百九十多個國家代表聚集丹麥哥本哈根,進行了十八天的溫室氣體減排的討價還價。會議從各國低階環境氣候代表爭吵不休開始,到最後三天才交給部長級討論,而到了最後一天,約一百個國家的首腦人物才陸續到場,準備最後的拍板。事實上,關鍵的只是美國、中國、印度、巴西等幾個國家。尤其是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國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占全球排放的一半以上。「沒有美國和中國參與的氣候協議,完全沒有任何意義」,一名歐洲外交官這樣斷定。

歷時十八天的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由於各方意見分歧大而陷入難產的僵局,在會議最後一天,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中國總理溫家寶與巴西、印度和南非等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國家」才共同提出了一個最終的議案。經過全體大會三十一個小時的「馬拉松討論」,終於達成了一個只有象徵意義的「哥本哈根協議」。而原本計畫在星期五結束的會議,也在馬拉松討論中拖延了整整一天才告閉會。

沒有人滿意的協議

這份不具有法律意義的哥本哈根協議,既是美國和中國的妥協,也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一個妥協。《哥本哈根協議》按照中國的意圖,基本肯定和維護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但卻沒有對世界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國家做出任何硬性的減排要求。協議文件中對各國的具體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都沒有提及,只在附件中有一份表格,涵蓋一些較為重要的細節。檔案中標明了美國、歐盟、日本等國提供的資金計畫,以及升溫控制目標,即確保全球平均溫度的升幅不超過兩攝氏度。文件中並沒有預測二氧化碳的峰值在哪一年出現。

美國的一位官員認為:「沒有一個國家對這個協議完全滿意,而且它也不足以防止今後氣候的危險變化,但它依然標誌著向前邁出的『歷史性的一步』。」

英國樂施會國際(Oxfarm International)董事總經理郝布斯直截了當地表達了他的失望,他認為這個協議「承諾要把溫度上升控制在兩度之內,但卻不承諾具體行動」。他認為,這意味著承認已經承認的危機,但卻把這次會議本來應該達成的承諾,溫室氣體減排的具體安排,推到以後才去爭論。

最不高興的是非洲的代表。蘇丹的氣候代表指責說,沒有具體行動的協議沒有任何意義,這意味著未來「將有六百萬非洲人的生命受到威脅」。雖然如此,非洲代表仍然投票同意了最終的協議。

而最失望的國家是太平洋島國圖瓦盧(Tuvalu),「我有鐵達尼號正在加速下沉的感覺,看來我們已經到了要放下救生艇的時候了。」該國代表弗瑞悲觀地表示。圖瓦盧是一個島國,全國土地僅僅高出海平面兩三米,在全球變暖的情況下,將是第一個遭到滅頂之災的國家。該國的「救生艇」,是購買土地全國搬遷。

中國堅持不受約束

在冰天雪地的哥本哈根談論氣候變暖,並不是一件表面上看起來那樣有些滑稽的事情。英國「綠色和平」的主席總結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政治家能夠超出狹窄的本國利益看問題,更不要說去關注那些面臨氣候變化威脅的成百上千萬人了。」他對英國廣播公司說。

事實上,雖然全球溫度上升趨勢已經被承認,而控制這一趨勢的關鍵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成為各國的共識,但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在各個國家卻存在幾乎難以妥協的難題。

溫室氣體主要由二氧化碳和甲烷組成,科學家認為,這些溫室氣體構成了一道地球和周圍太空的阻隔,使地球的溫度無法像以前那樣正常散發,而聚集在地球的熱量越大,地球的溫度便無法避免逐漸上升,正如一個玻璃房的溫室一樣。

因此,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便成為應付地球溫度上升的主要(目前幾乎是唯一)的方法。目前唯一有約束性的關於氣候變化的條約,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條約》,以及該條約的補充條款《京都議定書》。

由於《京都議定書》中對中國等發展國家沒有任何硬性的排放要求,因此受到中國政府的極力歡迎。從一九九七年到現在的十多年,中國經濟以年均9%的速度增長,中國的GDP總量並且快速超越多個世界主要經濟大國,成為美國和日本之後的全球第三位。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粗放型發展,導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增長。有一些數據顯示,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從二零零八年起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這一新的變化,使中國成為全球氣候控制問題中的新焦點,呼籲中國減少排放的聲音日益增加。

但對於剛剛開始工業化的中國來說,這種要求當然極不合理。「就像各國在一個桌子上吃飯,西方國家已經吃了很長時間,中國剛剛開始吃,他們就說應該由中國買單」,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在哥本哈根這樣形容中國的立場。對於中國政府來說,維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條約》,以及該條約的補充條款《京都議定書》的基本原則,是中國政府是否能夠接受任何協議的關鍵。簡單來說,就是不能硬性安排中國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只能由中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自主安排溫室氣體減排」。中國政府在會議上承諾,在未來二十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比例降低40~45%。

美國不願經濟受損

美國作為《京都議定書》的參與國之一,既不簽署該條約也不從條約退出。甚至在《京都議定書》的談判之前,美國參議院就以九十五票對零票通過了「伯德.哈格爾決議」,要求美國政府不得簽署同意任何「不同等對待發展中國家和工業化國家的,有具體目標和時間限制的條約」,因為這會「對美國經濟產生嚴重的危害」。雖然參加《京都議定書》談判的美國副總統戈爾仍然像徵性的簽了字,但考慮到參議院當時的態度不可能通過該條約,克林頓政府沒有將議定書提交國會審議。

克林頓卸任之後,接任美國總統布什一直強調不會把條約提交國會批准,他表示原則上他並不反對《京都議定書》的原則,但認為議定書規定的要求會損害美國的經濟,他強調目前科學界對於氣候變化的研究還沒有定論。此外,他對條約的一些細節也不滿意:「世界第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是中國,但是中國卻被排除在《京都議定書》的限制之外。這是一個需要全世界付出100%努力的問題,我們以及世界其他所有國家。美國還要在對付氣候變化的問題中擔任領導地位,但不願意被需要承擔義務的這一有缺陷條約所束縛。相反,美國政府一貫樂於在有關氣候變化的事務中擔任領導角色。我們現在的做法必須和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這一長遠目標相一致。」

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公布的資料,二零零三年中國人均排放二氧化碳0.74噸,比一九九零年增長了40%,但與此同時美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了5.44噸,將近中國的八倍。全球已有一百四十一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京都議定書》,其中包括三十個工業化國家。美國人口僅佔全球人口的3~4%,排放的二氧化碳卻佔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

大家爭做賣炭翁

《京都議定書》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排減,做出了以國際公法作為依據的溫室氣體排減量交易安排。在六種被要求排減的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CO2)為最大宗,所以這種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計算單位,所以通稱為「碳交易」(Carbon Trade)。其交易市場稱為碳市(Carbon Market)。

這項交易安排,把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貨幣化,使環境保護成為一項有利可圖的業務。事實上,二零零四年英國率先成立了碳交易所,開始買賣所謂的「碳權」。碳交易在過去幾年迅速增長,到二零零七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比二零零四年開始實行碳交易之初增長了六十倍,交易量從一千萬噸增長到二十七億噸。截至二零零八年,全球碳交易額達到三百億美元。

根據挪威的點碳諮詢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歐洲市場上的碳額度價格由二零零四年十二月的每噸8.47歐元上漲至二零零七年十二月的22.86歐元。該公司預計二零零八年至二零一二年間,全球碳交易市場規模每年可達六百億美元;二零一二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將達到一千五百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

作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國,中國市場備受矚目。點碳諮詢公司的一份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是最適宜發展碳減排項目的國家,其次是印度和智利。據世界銀行測算,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預計為每年七億至三億噸,由此形成一個年交易額高達一百四十億至六百五十億美元的國際溫室氣體貿易市場。

用更為通俗的語言,碳交易的前提是,碳排放現狀減去未來排放情況所獲得的差額,便可以出售獲利。碳排放強度,大致由每單位GDP包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構成。因此,碳交易涉及到如何確定、計算、監測、監督現在和未來的碳排放量。

在這次哥本哈根會議上,中美之間爭吵嚴重,幾乎導致整個氣候峰會徹底破裂。其中最大的分歧點之一,是中國政府堅決不同意由外國或者聯合國機構來確定、計算、檢測和監督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然而國際社會顯然對中國自主制定的標準和自我監督並不信任。

由於碳交易目前仍然只是現貨交易,未來期貨和衍生產品的出籠,將形成一個所謂全球碳金融市場。歐洲一些金融專家估計,在未來二十年之內,碳交易總量可能將超過五千億美元。如此巨大的市場,未來誰佔據其利益,其實是目前氣候峰會爭論和標準爭奪的主要原因。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一千多年前,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這首著名詩歌《賣炭翁》,寫的是南山老翁燒木賣炭的艱苦生活。估計當年的香山居士做夢也沒有想到,一千多年之後全世界各國領袖為爭當「賣炭翁」,在冰天雪地的丹麥吵個不亦樂乎。

「一車炭重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疋紅紗一丈綾,繫向牛頭充炭直!」如今各國「賣炭翁」的半疋紅紗,價值數億美元,更是南山老翁做夢也不敢想的。◇

本文轉自第153期《新紀元週刊》

http://mag.epochtimes.com/b5/155/7367.htm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