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倫:中國經濟觀察

——加息與不加息的兩難

張經倫

人氣 3

【大紀元10月02日訊】編者按:物價指數高於存款利率,中國進入負利率時代,造成熱錢流入房市,使人民購屋的困難有增無減。中國政府欲待加息,卻又擔心妨礙沿海的出口命脈,加息與不加息,北京當局頭痛,但真正吃虧的還是人民。

9月11日是週末,中國統計局反常的公佈了原本照例應在9月13日(上週一)公佈的八月份經濟數據,加上經濟數據中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高達3.5%,創二十二個月來最高值。這引來市場一陣波瀾,加息的猜測甚囂塵上。

負利率時代 熱錢流向房市

中國官方規定的人民幣一年期存款利率僅為2.25%,而CPI從今年二月份漲幅達到2.7%以來,此輪「負利率」已經持續了七個月,今年上半年,人們在銀行的存款無疑都在倒貼錢了。

在這種存款倒貼錢的時代,市場上的熱錢自然另尋投資的管道,中國人樂意置房,而且自從中國經濟謀求轉型以來,樓市的投資者們就很少有虧過的,中國的房價也一年一個台階或兩個台階的向上飛躍直衝天頂。

儘管從今年四月份開始的號稱「史上最嚴厲」樓市調控政策出台以來,眾多投資者或置業者有所觀望,但最終在房地產商的堅持下,房價堅挺的讓買房者失去了耐性或者根本就失去了房價會跌的希望,對調控政策的效用採取了鄙視式的用腳投票,毅然決然在八月份選擇了再次入市,使八月份的樓市量價齊升。

統計局9月10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10年8月份,全國七十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9.3%。房價上漲情況並沒有大的改變。

根據地方數據來看,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的樓價已經又創新高。統計數據顯示,八月份深圳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為每平方米19,442元,與七月份的每平方米18,179元相比,上漲7%;北京商品住宅成交均價為21,008元/平方米,還比七月上漲10.6%,創下了調控以來的最大漲幅;上海商品住宅周成交均價高達22,261元/平方米,也幾乎創下上海房價新的高峰。

有人說是銀行的負利率推動了樓市的上漲,雖然不一定這麼絕對,但利率作為一個貨幣政策的手段,長期維持在低位的確對通貨膨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繼而推動了樓市房價像火箭一樣的不斷上衝。

把錢存在銀行嘛,利率低的等於倒貼錢,把錢放在股市,股市的表現實在不咋地,而且還時不時冒出「黑幕」,沒有投資價值的成為翻幾倍找傻戶站崗的「妖股」,有點投資價值的不漲不說反而下跌。投資者們只好將錢投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樓市上。

如果北京當局不加息,CPI繼續保持高位,持續讓老百姓的存款負利率,那樓市的上漲可能難以抑制,儘管「國十條」仍然存在,儘管中國政府一再講要調控樓市,但中國政府實際並不願意將樓市這個最大的「吸錢海綿」給捏扁,那樣的話熱錢將四處遊走,CPI將更加高位。

這樣的結果將是房價依然難以下跌,老百姓想買房依然得拿出「養老錢」或者背上半輩子債,政府可能還是打打自己耳光喊喊調控口號,房地產商與權貴們繼續「金九銀十」的發財路。

加息有害出口貿易

加息會有甚麼結果呢?照慣例,如果市場熱錢太多,CPI長期高位增長,通貨膨脹嚴重,貨幣的事兒還得貨幣政策來解決,央行一定要加息,或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來吸收貨幣,降低貨幣流動性。

但當前,國際經濟都在做進一步的刺激計劃,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都想推動經濟復甦,美國政府不但宣佈五百億美元的高速公路重建計劃,而且據稱將對年收入在二十五萬美元以下的家庭永久減稅;日本政府也出台了九千一百五十億日元的刺激計劃。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加息政策一出,無疑會讓本就難以抵擋的人民幣升值壓力更大,人民幣可能會迅速升值,中國的出口企業成本也會迅速加大,出口形勢和利潤率會受相當大的影響,可能沿海一帶會有更多的出口加工企業倒閉,更多的農民工下崗。國民也會想像得到兩萬多億的外匯儲備縮水,而實際情況當然中共政府不會公佈。

加息,可以說在這場國際經濟戰中,是拱手送錢。


房地產的主要推動者是權貴階層,動輒買十幾套房都有可能,而且一次性付清可能也不在話下。加息無法打壓房市,受影響的反而是購房的普通百姓。(Getty Image)


當然從另一方面看,加息真能打壓到房地產嗎?也難說,房地產的主要推動者是權貴階層,也就是大戶,他們動輒買十幾套房,幾十套房都有可能,而且一次性付清可能也不在話下。人家根本不貸,加息又有甚麼用?受影響的只是購房的那些普通百姓,看看中國最近炒得火熱的住房空置率,還有甚麼煤貪官郝鵬俊北京、海南等地有房產三十五處的新聞,啥都明白了。

無論加息還是不加息,北京當局目前都是兩難,而吃虧的都是老百姓。◇

本文轉自第191期【新紀元週刊】
http://mag.epochtimes.com/b5/193/8530.htm

相關新聞
中國經濟專家:可微升匯率以紓解加息壓力
鍾延:銀行加息難解中國經濟致命傷
中國經濟持續過熱  媒體稱加息將出其不意
中國經濟偏熱堪憂  專家多倡加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