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

中國神傳文化中的修史觀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傳承源遠流長。在世界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的文化傳承沒有中斷,一直延續至今。在文化典籍方面,儘管在漫長的歲月中屢遭劫難(如秦始皇焚書、歷代毀於戰火),但劫後倖存的典籍仍然浩如煙海。

從唐朝以後,圖書分為經(儒家經典)、史(史學著作)、子(諸子百家之書)、集(個人文集、專著)四部,也就是四大類,其中的史書就很多。有一套大書最為璀璨奪目,那就是二十四史。

二十四部史書

1.《史記》西漢.司馬遷

2.《漢書》東漢.班固

3.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

4. 《三國誌》晉.陳壽

5. 《晉書》 唐.房玄齡等

6. 《宋書》 南朝梁.沈約

7. 《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

8. 《梁書》唐.姚思廉

9. 《陳書》唐.姚思廉

10.《魏書》北齊.魏收

11.《北齊書》唐.李百藥

12.《周書》唐.令狐德棻

13.《隋書》唐.魏徵等

14.《南史》唐.李延壽

15.《北史》唐 .李延壽

16.《舊唐書》後晉.劉昫

17.《新唐書》宋.宋祁、歐陽修等

18.《舊五代史》宋.薛居正

19.《新五代史》宋. 歐陽修

20.《宋史》元.脫脫等

21.《遼史》元.脫脫等

22.《金史》元.脫脫等

23.《元史》明.宋廉、王禕

24.《明史》清.張廷玉等

  

龐大的史學工程

二十四史,共三二二九卷,約四千萬字。其字數等於四十部《紅樓夢》,或六十部《三國演義》。若完整的讀一遍二十四史,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二十四史是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步完成的。其歷經的時間,從司馬遷在西漢寫《史記》,到清乾隆年間設館修《明史》,花費了大約一千八百年。

如果再算上《清史稿》,那就是二千年左右。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先人給我們留下了這麼豐富的文化遺產,建造了這麼龐大的史學工程,實在值得我們中華兒女自豪!全世界的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包括那些文明古國在內,在這方面,哪一個能和我們相比? 二十四史是世界史學史上的奇跡!亦是絕無僅有的文化現象!

二十四史的價值

首先,它是史料的寶庫。從史學的角度看,儘管我國傳世的史書和其它文化典籍浩如煙海,但二十四史畢竟是最豐富、最有系統性、連續性的史學寶庫。只要是一套書在手,從黃帝到明朝,四千多年的歷史過程,都會躍然紙上,有始有終,首尾相接。可以這樣說:有志於學習中國歷史的人,不讀二十四史(通讀、選讀、精讀),是無從談起的。

其次,它不僅是史料的寶庫,還是我國古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它把古代的經濟、政治、禮制、軍事、法制、科技、天文、地理、宗教、道德、文化、藝術、民俗,乃至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活躍在歷史舞台上的社會各階層,包括皇帝、后妃、諸侯、將相、官吏、外戚、宦官、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詩人、作家、藝術家、音樂家、地主、農奴、奴婢、自耕農、商賈、工匠、士兵、遊俠、刺客、卜者、術士、倡優(演員)、和尚、道士、婦女、兒童、隱者……,作了全方位、大視角、多層面、立體化的反映;對少數民族和外國(朝鮮、日本、越南、緬甸……)的情況,也有專門的篇幅來記述。

因而閱讀此書可以開拓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知識;它同時也是百科知識的總匯和各種專史的資料來源。

  

為什麼在全世界範圍內,唯獨在中國這個地域出現這樣一個文化奇跡與現象呢?每一個朝代結束後,新朝代都會給它來一個全面的總結、記錄與中肯的評價,而且在修史中都抱著一種認真而嚴謹的態度,功過分明,這樣周而復始,形成巍巍壯觀史河長流。

二十四史中的各種史書,雖然每個歷史學家都有自己的「史識」,也就是歷史觀點,是非標準。但都基本「忠實」地遵循著記述歷史過程,和人物的活動這一脈絡而展開,歷史是一條長河,後浪催前浪,奔流不息。歷史也是一台戲,一朝朝一代代都像一齣齣的戲,給我們今天的人類演繹出各種使人明白的文化,其中最功不可沒的,就是這一連續不斷記錄歷史足跡的史書了!

正史與史書的體例

  

中國古代史書的體例,大體上可以分為:

編年體:把歷史過程按照年代的順序編排起來。如《春秋》、《資治通鑒》等。

紀事本末體:以某一歷史事件為中心,記其本末始終,如《左傳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典制體:典章制度的專史,如《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等。

紀傳體:這種體例創始於司馬遷的《史記》,例目分為「本紀」或「紀」(帝王的編年史),「世家」(記諸侯的傳襲,為《史記》獨有),「列傳」(或「傳」,人物傳記),「書」(或「志」,記典章制度),表(年表,世系表等)。二十四史是紀傳體史書。

到了唐朝,把官修(或私修,經過皇帝批准的)紀傳體史書列為「正史」,以區別於其它體例的史書和民間的野史。清乾隆年間,進一步確定《史記》至《明史》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也就是二十四史為「正史」,凡不經皇帝批准的不許列入。這就正式確定了二十四史的「正史」的地位。

其實,那些沒有被列入「正史」的史書,如《左傳》、《資治通鑑》等,在史學上的價值也不比「正史」遜色,我們不應當因為它們不是「正史」而忽視。但話又說回來,作為「正史」的二十四史,畢竟取材廣泛,史料豐富,它在史學上的重要地位,是任何史書也不能取代的。

受修史觀的影響,歷代的文人仕客,許多人為後世還留下了大量的筆記史事,與正統的史記互為映補,更完善了這一領域。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法輪大法的洪傳將被載入歷史的史冊,而修煉的文化,亦將成為中華民族的璀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