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乏味卻安全 加國金融系統可借鏡

人氣 6

【大紀元2月3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近日在《紐約時報》專欄發表文章「乏味的金融體系是件好事」(Good and Boring),認為加拿大在文化或經濟等諸多方面極像美國,但金融導向卻與美國截然不同,其金融體系雖然無聊、乏味,但卻能在金融風暴中屹立不搖。加拿大的經驗似乎驗證了「要讓銀行安全,就要讓銀行無聊、乏味」的老生常談。

克魯曼指出,過去美國的銀行體系也很乏味,但自雷根時代解禁之後,銀行體系變的既危險又有趣,然而金融風暴來襲,房貸違約飆升,不少大型銀行倒閉,倖存的銀行還得靠政府紓困才可苟延殘喘。

克魯曼還指出,在金融危機時期,沒有消息便是好消息,冰島破產成頭條新聞,遮住了加拿大銀行傑出表現的光芒。然而,在眾人目光漸漸從金融紓困轉為金融改革的此時,加拿大成功改革金融的典範,頗值得我們效法借鏡。

克魯曼說,《新共和周刊》曾將《時代雜誌》80年代評論專欄「加拿大倡議的新提案很有意思」(Worthwhile Canadian Initiative)訂為全球最無聊、乏味的標題。但今日,對於銀行業務而言,無聊、乏味卻是件好事。

過去十年來,美國與加拿大都面臨相同的國際環境,也都被來自亞洲的廉價商品與資金襲擊,兩國的經濟學家也都曾興奮地宣告,嚴重衰退的時代早已遠颺。

但金融危機襲來,加拿大銀行體系卻能與風暴絕緣,加拿大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克魯曼認為,這與利率政策無關。他說,許多專家都指責聯準會的利率太低、時間太長,是導致房市泡沫、金融風暴的主因。但是,加拿大的利率長期緊貼美國,卻沒有美國的金融風暴。

他還認為,前聯準會主席保羅.沃克爾(Paul Volcker)所說的美國銀行業「太大不能倒」(too big to fail),也不是重要原因,因為加拿大的金融版圖由五大銀行主導,「太大不能倒」的現象還比美國嚴重。

此外,他指出,加拿大設有一個獨立的金融消費局(Financial Consumer Agency),大量限制了次貸的放款行為。因此,國會銀行紓困監督委員會主席伊莉莎白.沃倫(Elizabeth Warren),將金融風暴的矛頭指向政府未能保護消費者免於欺騙性貸款(deceptive lending)的危害,這樣的論點從加拿大的經驗來看,也站不住腳。

更明確的說,加拿大對銀行槓桿的管制非常嚴格,銀行將房貸商品進行證券化的業務也被限制,他們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吸收存款。毫無疑問,近幾年來這些金融限制讓加國的銀行獲利機會降低許多,但最終的結果卻是件好事。

克魯曼表示,事實上,眾院去年12月通過的金融改革法案,是將美國金融體系加拿大化,除了將設立獨立機構消費金融保護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Agency)之外,還將對銀行槓桿多加限制,也將透過銀行自行吸收部分貸款證券商品的方式,限制銀行推動貸款證券化的業務。

但克魯曼擔心,這個法案要獲得60位參議員的同意有困難,因為共和黨議員已擺明反對立場,部分民主黨議員則搖擺不定。因此,最後的結果可能是,對於防止未來的銀行危機,我們甚麼都沒有做。他說,這並非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做,鄰國加拿大成功的典範已鮮明擺在我們面前。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學者:依賴ECFA台灣將喪失經貿自主性
美經濟專家:要求人民幣升值是錯誤主張
巴西資產恐高估  諾貝爾得主擬出脫部份投資
克魯曼欲賣巴西資產 投信:巴西股市不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