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和中國藝術家對話

人氣 19
標籤: ,

【大紀元3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周仁報導)3月11日晚間,科隆演員之家劇院的大廳裡座無虛席。鎂光燈下的舞台上,黑色的沙發椅上坐著今晚的主人翁:纖瘦嬌小的2009年德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塔‧穆勒(Herta Müller),和她的形象呈鮮明對比的是她的談話對像—魁梧粗曠的中國藝術家艾未未。

「藝術與政治」是今晚兩人對話的標題,這是今年第十屆科隆國際文學界的一場重頭戲,門票在幾個月前就已售空。人們熱切地想聽聽這兩個在文學藝術領域以不同方式挑戰獨裁制度的鬥士,如何詮釋他們的經歷和想法。


中國藝術家艾未未(Getty Images)


從去年10月12日到今年1月17,艾未未在慕尼黑展出的川震遇難兒童書包牆。(Getty Images)

今年56歲的赫塔‧穆勒出生在羅馬尼亞,大學畢業後從事翻譯職業,因拒絕給當時共產體制下的羅馬尼亞國家安全部門當線人,受到當局迫害。1987年,她離開羅馬尼亞定居德國,其後一直採用文學的形式反思共產專制的危害。其作品主題都是關於專制體制的、關於極權國家有計劃地摧毀它所不容的個人意志,並重點描寫了被剝奪者的境況。穆勒的主要作品有《呼吸鐘擺》、《心獸》等。

今年53歲的艾未未,是詩人艾青之子。曾在美國居留與工作,擔任過建築設計師、社會及文化評論員,現任中國藝術檔倉庫藝術總監,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擔任中國國家體育場「鳥巢」的設計顧問。從去年10月12日到今年1月17他在慕尼黑近代藝術館舉辦了題為「如此抱歉So Sorry」的個人作品展,引起轟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展品是在藝術館南牆外,艾未未為紀念汶川地震中因豆腐渣工程遇難的小學生,用近萬個學生書包組成了100米長、10米高的書包牆,上面用不同色彩的書包組成了幾個中文字:「她在這個世界上開心的生活過七年」。這是一位在地震中失去愛女的母親,不顧警察的威脅和利誘,跟艾未未通話時說的一句話。

共同的體驗

兩人的對話從各自介紹自己的作品開始。

穆勒朗誦了自己寫的一段文字「陌生的眼光,或者生活是燈籠裡的一個屁」。講述了她在羅馬尼亞生活時的感受,國安如何無所不在,使人與人之間相互無法信任,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人,不管是理髮師、司機、醫生,甚至是身邊親密的人,都有可能是國安的密探。

艾未未上台坐下不到一分鐘,就拿出了他不離手的相機。這個相機也是他對付國安的武器,他用它來給那些跟蹤監視他的人拍照。他展示了一些自己拍的照片:有坐在他家對面牆上,記錄來訪者和車牌號的年輕人身影,有那些監視他的人晚間休息的小巴士,也有他在調查四川地震中死亡兒童過程中跟蹤他的便衣。

艾未未談到了他的父親艾青在文革期間被發配到戈壁灘掃廁所,他說,這些每天有數百人進出的廁所,是當時全中國幾百萬個廁所中最乾淨的。赫塔‧穆勒對此表示理解,她說,人哪怕在強迫的環境下也能活出尊嚴。

除了照相機,互聯網也是艾未未的武器,他在自己的博客中闡述思想,抨擊時政。他說,中國是一個今後有可能主宰世界的國家,但如果一直是這些舊的勢力在掌權,則將是人類的災難。他把變革的希望寄托在互聯網上。

對此穆勒表示不贊同,人們都坐在電腦屏幕前並不能改變什麼,他們應該聯合起來,一起走到街上去。艾未未聽到這裡笑著說,漆黑的屋子裡有蠟燭比沒有強,有窗戶比只有一個小洞強。

這兩個來自東西方的文人,一個曾經生活在獨裁下,一個還在獨裁下生活,有著對自由的共同的追求,在科隆文學節的舞台上,留下了令人回味的一幕。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小飛俠羅本出手 大兵范‧加爾得救
艾未未藝術展慕尼黑揭幕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穆勒造訪大紀元書展展位
流亡作家嚴厲批評部份漢學家不負責的做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