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需要關愛傾聽與理解

人氣 33

【大紀元3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劉凡迪美國舊金山灣區金寶市採訪報導) 與十多歲的孩子的交流始終是一件讓為人父母者頭疼的事情,而這個現象在身為第一代的華裔移民家庭中尤為明顯。3月27日,在金寶市家庭教堂裏舉辦的研討會,以「父母們來傾聽青少年的心聲吧」為主題,對家長如何與青少年子女進行溝通進行了探討。

研討會是由北加州中國高校校友會聯合會、上海交通大學硅谷校友會、北加州河南同鄉會和美國紅泥土綠色生活空間基金會聯合舉辦的。來自灣區不同學校的5位高中生真誠了分享他們的內心世界。

善研是Lynbrook高中的學生,他表示,每個家長都應該把愛說出來,明白告訴孩子。「當你覺得你被愛,有價值時,就不容易發生矛盾,甚至自殺這樣的悲劇。」他表示,因為語言方面的障礙,他不完全瞭解父母講甚麼,同樣父母也不完全理解他。善研的父母原本希望他去哈佛大學或斯坦福大學讀書,「而我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當老師,這才是我愛的。」當善研的父母慢慢看出善研在數學等理科方面並不擅長時,他們說,「不當CEO 沒有關係,我們依舊愛你。」感覺到了這種無條件的愛,善研說,這樣他才逐漸體會父母的心情,知道父母的期望也是因為出於愛。

擔任解說的劉愛如老師5歲隨父母來美,在聖路易斯長大。她說:「我的父母親從臺灣來,第一代移民真的不容易。」劉愛如老師表示,自己的母親敢於走出華人圈子去接觸美國家庭,盡量去瞭解在美國應如何面對孩子在學習和交朋友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她對此感到非常幸運。

在家庭教會中做「家庭和小朋友」部門總監的劉愛佳表示,「父母親不要輕言放棄,雖然孩子們有時候會不理解。」劉愛佳以自己學習中文的經歷舉例,表示父母的堅持會給孩子帶來很多益處。「我媽媽沒有送我去中文學校,自己苦心堅持從臺灣訂課本,教我學中文。媽媽還堅持在吃飯時說中文。當時我不快樂,我一肚子氣,每天晚上都要在那寫生字呀。但是到這個年紀許多同學去大學開始學習中文,而我可以比較流利的跟其別的家長交流,這是對我最大的幫助。」

劉愛佳表示,對子女的品格教育是最重要的,小孩從小就應該養成良好的習慣,對自己負責。劉愛佳介紹,她的母親看她的學校報告時不是看好成績,而是留意她是否講話太多,或有沒有尊敬其他的孩子。她父母給她的各種活動壓力不多,也不跟別人比自己的孩子,而是鼓勵她是否學習別人長處,對別人要有愛心。同時讓她學習生活的技能,例如如何煮菜、作家務等。

此外,劉愛佳表示,父母學會聆聽也是和青少年子女建立良好溝通的非常重要一環。劉愛佳說,爸爸很會聆聽,「我記得我一有問題找他,無論他在讀書,還是忙工作,他會聽著,他會完全專著在我身上。」他從不急於給出建議,尤其是在父母與子女有分歧時,他會花時間聽孩子講。每個人都會有錯誤,父母在孩子們面前要謙卑,有錯就在孩子面前承認,這樣才會有一個良好的溝通。◇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台兒少法修法座談  學生盼教導解決問題能力
美國青少年睡眠不足面面觀
日調查:指「三歲定八十」
東南亞中心 協助申請政府福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