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

華夏丹青(下)

唐代漸漸隱去後,隨之而來的宋朝畫家在人物,山水,花鳥畫上都有著新鮮的創意。《清明上河圖》畫風細緻,淳樸,活潑傳神的人物性格描繪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此圖從右至左,由郊外到市區,細緻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清明時節繁榮的景象。全圖共分三段。

首段著墨於郊原景色,郊外遠處的山,樹,船隻與近處的草木,莊稼,村舍,人物勾勒出由遠到近的層次,默默地有著一種「山水總相宜」的情趣。中段著墨於虹橋之景。橋頭攤商櫛比,車馬行人川流不息,生氣盎然。末段著墨於城內街景,歌樓酒市,作坊醫家,各色人物各行其事,極具欣賞價值。

此幅畫的絕妙之處除了對舟車,市橋,郭徑,草木,山石,牲畜的細微刻畫之外,對人物形態的捕捉與對其所處位置的巧妙合理嚴謹地安排是此幅作品的精華所在。各色人物共1643人,形態生動,他們或是站立於郊外田野,或是辛勤耕作在田間,或是敲鑼打鼓辦喜事,或是聚集鬧市買賣遊玩,或是輕舟蕩漾於河中,或是垂釣捕魚,或是走親訪友,或是問候交談,等等等等。

整幅圖著色淡雅,主要以青黃為主,壯觀的場面,細膩精確的畫風令人歎為觀止。此幅巨型風俗畫,雖意境並不深遠,但極具歷史文獻價值。由於當時的社會經濟繁榮,開始表現世俗生活的風俗畫更加受人青睞,這與以往的重視精神境界的藝術品味有所差異。

元代的文人丹青藝術獨具匠心地把詩、書、畫還有雕刻精美的印章融為一體,使有良好文學修養的畫家、隱士們有了任其游騁的藝術天地。這些藝術珍品的題材多為山水,枯木竹石,花鳥人物,構圖淡雅,著色清新而古樸,意境甚有復古且追尋寧靜超然的精神內涵。雖然以神靈勸戒為題材的作品在元代變得稀少,但那些文人畫家仍然有著一種脫俗而高潔的品質。

著名畫家吳鎮的《雙松圖》描繪的彷彿是畫家本人。兩棵松樹立於天地之間,有著一種傲然超俗的神韻,蒼勁而挺拔的枝幹纏繞始於中間,又交叉在頂部然後再分開,彷彿表達了作者頑強不屈的精神氣概。他的另一幅《洞庭漁隱圖》以山的一角,寧靜的洞庭湖水為主要背景,空曠秀靈的山水氣息油然而生,一個漁翁駕馭一條小舟自東向南悠然而下,給這萬籟俱寂的氣氛添了鮮活的一筆,兩棵秀拔的松樹立於湖水的對岸,盡觀山水變化,仿若是整幅畫的精髓所在。

文人畫在明代更為成熟,開始是以戴進為創始人的浙派山水畫和以沈周、文徵明為首的吳門派為先導。這些畫家多因社會風氣的腐敗,摒棄功名,悠遊林下,以詩文書畫自娛。著名畫家文徵明集詩、書、畫於一身,品德高尚清廉,蔑視權貴,一生追求書畫的意境,為人寬厚大度,享年九十歲。

他的代表作《古木寒泉》使人不禁想起李白的一句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川」。陡峭的山澗,參天的松柏,險峻而又森然,一道飛泉自天而降,確是神來之筆。這幅畫有著空曠幽遠的氣韻,又令人振奮,可稱得上是絕世之作。

浙派創始人戴進,字文進,號靜庵。 他的《達摩六祖師像》,畫面古厚生動,氣韻逼真威然,展現了當時達摩師生之間的生活情景。流暢遒勁的線條把人物勾畫得栩栩如生,可見畫家深厚的藝術功力。明末的徐渭被稱作怪才,他用誇張寫意的手法來表達對世俗的不滿及懷才不遇的悲憤心情。他這些反傳統的作品,在繪畫史上留下了似乎嘲弄的一筆。

徐渭的藝術風範對清朝初期的畫家石濤,弘仁等四僧,中期的「揚州八怪」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們的作品大多潑辣奔放,狂浪不羈,這不僅反映了他們的世界觀,同時也表露了對藝術的態度。清初至康熙年間的著名界畫畫家袁江創作的《蓬萊仙島圖》設色古樸鮮潤,構圖精細,飄渺的煙雲環繞著山峰,樓閣,亭台,真有身臨其境之感,真好似畫家本人親眼所見。

華夏丹青藝術發源於中國古老的半神文化,其藝術風格與精神內涵深深影響著世界文化藝術。不論是早期的以神靈勸戒為題材的繪畫作品,還是後來的以人物、山水、花鳥為題材的作品,都展現了中國古老傳統繪畫的深奧內涵及當時各朝各代的社會文化。

中國古人創作藝術的靈感都來源於內心的平靜與內在的精神修煉。在中國古代社會,各行各業都講究調息、運氣,李洪志先生在《轉法輪》中這樣講道:「那個時候上學的人,都要講究打坐,坐著要講姿式的,拿起筆要講運氣呼吸的,各行各業都講淨心、調息,整個社會都處在這麼一種狀態。」

其實,中國歷代國畫大師都是以修心養性為主,待人接物總是把他人放在第一位,創作出的作品不僅可陶冶人的情操,還可引導人們向善,告訴人們要擁有一個慈悲、祥和的心境。這樣看來,把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與修煉結合起來是再恰當不過了《轉法輪》中這樣寫道:「真正修煉得修煉你這顆心,叫修心性。」藝術家們放淡各種慾望,才能真正擁有豁達祥和的胸懷,藝術境界才能昇華上來。如果後人能領悟到真正的藝術應與修煉結合的重要性,就真正能體悟到藝術的真諦及生命的價值所在。

--轉載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