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堵漏油失敗 奥巴馬心碎

人氣 16

【大紀元5月31日報導】(中央社綜合30日外電報導)英國石油公司(BP)的漏油防堵計畫失敗,墨西哥灣污染情況變本加厲,美國總統奧巴馬今天反應激烈,他形容這項挫敗令人「憤怒」和「心碎」,他也警告正在著手的新方法可能具有相當的風險。

白宮能源暨氣候變遷顧問布朗納(Carol Browner)也警告說,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可能是美國至今經歷的「最大環境災難」。

她告訴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新聞訪談節目「會晤新聞界」(Meet the Press),這起漏油事件「可能是美國至今面對的最大環境災難」。

她對墨西哥灣的英國石油破裂油井持續漏油情形,作了悲觀評估,她指出,漏油可能會持續到8月,美國政府已做了「最壞打算」。

過去幾天以封阻和水泥防堵漏油的「封頂」方式,BP宣佈正式放棄,數小時後,才視察完墨灣的奧巴馬對所有方法無效表示憂心。

奧巴馬與高層官員商討局勢後,發表聲明指出:「我們原本都一直接到(封頂)方式的樂觀報告,如今這個方法顯然無效。」

目前外界焦點放在一種新方法,計畫切斷油井升流管,與油井頭分離,再於漏油處裝上防堵裝置,透過虹吸現象把油收集到海上船隻。

奧巴馬說:「這個方法不是沒有風險,也從未在5000英尺(1500公尺)深的地方嘗試過。」他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等到其他方法都無效後才啟用,這個方法會非常困難,會花上好幾天。」

但奧巴馬強調,兩座減壓井8月完工前,政府「將持續致力以負責任的方式遏止漏油」。

在遭遇新的挫折後,英國石油執行長海華德(TonyHayward)今天表示,該公司下一步將試圖把墨西哥灣石油漏出點圍起來,他認為這是「將漏油影響極小化的最有效方法」。

他表示,BP將派出機械潛艇切斷受損漏油的隔水管,之後再用圍阻閥罩住漏油點。整個過程將耗費約4天。海華德也表示,他對於花了3天進行「封頂法」堵住漏油點卻徒勞無功感到失望,雖然BP「執行這項作業的過程很完美」。

為了抑制漏油且最後可用膠著劑封住油井,英國石油的工程師耗費幾天時間,在高壓中將鑽井液注入海床上的漏油油井。

但這番努力失敗,BP營運長薩特斯(Doug Suttles)被問道具體原因時,他沒有直接的答案。他說:「我們不能確定原因,我們無法持續克服漏油。」

這項公告對努力制止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漏油事件而言,是令人震驚的挫折,上月20日「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鑽油平台爆炸,估計超過2000萬加侖原油已不受控制地注入墨西哥灣。鑽油平台於2天後沉入海底。

BP曾強調,比起鑽一個全新的減壓井,「封頂法」是阻止漏油的最佳機會,他們已經開始鑽減壓井,但是預計耗時2個月。

此外,為了防止外漏石油滲入路易斯安那州脆弱的溼地,美國官員今天孤注一擲,準備開始在密西西比三角洲(Mississippi Delta)建造大規模的沙護堤。

美國海岸防衛隊艾倫(Thad Allen)上將27日核准在斯科菲德島(Scofield Island)建造1.82公尺高的沙護堤計畫,斯科菲德島位於威尼斯海港西南部10英里。

BP或聯邦基金將支付建造沙護堤的費用,測試路州官員計畫沿著海岸線建造一連串的沙護堤圍睹油污的方法是否真能奏效。該聯邦基金是1986年設立,旨在協助處理油污災難。

路易斯安那州州長金德爾(Bobby Jindal)及其他地方官以近乎乞求的姿態,懇請當局允許開始建造沙護堤。他們打算從密西西比三角洲挖掘沉澱物,丟入人造沙護堤。

紐奧良南方普拉克明斯郡(Plaquemines Parish)首長努吉塞(Bill Nungesser)表示,如果聯邦政府不核准,他將從今天起自行興建該郡的沙護堤。

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引述BP內部文件報導,儘管該公司曾嚴重關切「深水地平線」鑽油平台的作業,但它仍違反自家的安全政策。

紐時報導,文件顯示,BP開始擔心油井安全的時間點,比本週在國會作證時所說的還要早。

根據紐時,BP工程師2009年6月22日表示,公司有意採用的油井金屬套環,可能會因水壓過高垮掉。

BP資深鑽井工程師哈佛勒(Mark Hafle)在內部報告裡這麼寫道:「這當然是最嚴重的設想。但是我曾看過它發生,所以知道確實有此可能。」

根據報導,BP仍著手採用這組金屬套環,而且還事先取得了公司方面的特別許可,因為這違反了BP的安全政策和設計標準。

紐時報導,內部報告並沒有解釋公司為何允許特例,但顯示公司方面已經知道,這組金屬套環在2個方案當中較具危險性。紐時引述BP文件報導,4月20日深水地平線鑽油平台爆炸,其中關鍵的零件就是油井金屬套環和防噴器。

相關新聞
美眾院通過法案 調高石油稅4倍
奧巴馬巡視海岸矢言全力因應危機
抗油汙 奧巴馬誓言不離棄災民
奧巴馬: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打擊美國沿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