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揮舞改革大旗

魏柔宜/著、陳伯璋/審訂

人氣 23
標籤:

雖是攀登生涯發展的更高峰,但是對行政工作一向抗拒的他,還是在下決定前再三遲疑,並多方請示恩師黃昆輝,及師長輩的郭為藩、黃光雄等人的意見。陳伯璋念碩士班時,曾旁聽郭為藩在教育研究所開的課。

「感覺他是個木訥、靦腆的人,但他的學問很扎實。」念博士班時,郭為藩擔任師大校長,兩人仍然較少直接接觸,直到陳伯璋接任進修部副主任、主任,才與郭校長頻繁互動。之後他所參與的花師校長甄選及上任,也都受到郭為藩教授的鼓勵。

黃光雄則是他前兩任的進修部主任,而且他曾任花蓮師範學院教務主任,是他決定是否任職花師校長,不能錯過的請益對象。

他們都鼓勵他:「去吧!去經歷一點不一樣的東西!」「你過去一直當幕僚,現在試著去當家看看!」

此外,因為巡迴班的關係,已經在花蓮師範學院任教一段時間的學長們,也都認為他是最合適的人選。

再加上已卸任的陳迺臣校長,是妻子盧美貴在市立師院時的同事,他們夫妻在親自造訪並聽取陳校長的意見後,也對花蓮師範學院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走馬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多角化經營」,以提升花蓮師範學院的競爭力。當時,師範學院升等為教育大學的理念尚不成熟,但是他已經意識到,如果僅維持在師範學院的規格,將招收不到更多學生。

「一個大學要符合最適規模的經營,必須有五千名學生以上。」但是,花蓮師範學院那時不到三千人。更重要的是,以師資培育為主的師範學院,隸屬於教育部中教司管轄,能夠分配到的資源,遠不及隸屬於高教司的綜合性大學。「九個師範學院的經費加起來,才等於一所成功大學的經費!」

「清華大學不但老師有研究室,連專任研究助理也有研究室。反觀花蓮師範學院,六個老師共用一間辦公室,僅以夾板作為屏風。甚至連實驗室的設備也不及高雄中學!」這些情形讓他警覺到,「師範院校已面臨挑戰,如果仍維持原來的角色及功能,在資源的爭取上將處於劣勢。

不僅師範學院的資源不及綜合性大學,同樣是師範學院,也會因為城鄉差距,而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我常向教育部的會計室建議,從北部到教育部開會的時間與距離,和從東西部過去,根本不能相提並論。但是,教育部編列的差旅費卻一律以人頭計,這不是對偏遠地區的學校很不公平嗎?應該要根據實際的差異給予差別待遇吧!」

此外,東部院校的音樂系要聘請音樂老師時,大都只能往北部、西部找。但是,老師們一聽到要去遙遠的東部上課時,都希望校方能一次排個四到六節課。「音樂老師的鐘點費頗高,而且又要給他們來回的交通津貼,這些錢往往佔去全部經費的二分之一!」

對於教育部編列預算採統一標準的一刀切,陳伯璋不以為然地說:「東部的教學資源如此貧乏,難怪東部老師的流動性那麼高!」二○○九年到荷蘭、芬蘭考察他們的教育制度時,他發現,由於這些國家的城鄉教育發展平衡,教職員有相同的福利,因此他們反而喜歡留在鄉間任教。

為了提升師院的競爭力,陳伯璋打算在有限的資源內增設系所,以慢慢調整師院體質。當時師範院校大都只設有「國民教育研究所」,外加幾個因應中小學課程需要所開設的科系。

考量到當時教育部長郭為藩的政策──希望師範學院多設教育相關的系所。他設立了國內第一所與教育有關的研究所「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以及「民間文學研究所」。這兩個研究所並突破以往僅有碩士班的慣例,後來也增設了博士班。

「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的所長,陳伯璋特地向外校借將,借調了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宋文里擔任。

「他是這方面不可多得的人材,希望借重他的地位與威望,為研究所打下良好基礎。」但是陳伯璋也明白,這位備受禮遇的外來者,很可能遭遇和他一樣的排擠效應,因此在事前曾將校內的「平庸文化」向他分析,並懇請他至少待一年。

一年後,「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逐漸站穩,宋文里也提出辭呈。增設了這兩個研究所後,學生人數逐漸從原來的兩千多人,增加為三千人。

此外,他還興建了一棟東部最大的體育館,並增建兩棟宿舍。花蓮師範學院驚人的成長,連當時的台北師院校長歐用生都讚嘆地說:「喔,你們衝得好快!」

重重提起,輕輕放下

除了新增系所,「改變原有的校園文化」也是他認為刻不容緩的事。「幾乎所有的師範學院,都是重教學、輕研究。」上課時數多,就能增加收入,所以老師們常致力爭取更多的授課時數。

但是如此一來,校園的學術研究氛圍,以及老師們的學術成就都無法提升。所以他鼓勵教師從事學術研究,並提供經費讓老師出國進修、訪問,以及參加國內外相關的學術研討會。

當他明定出,學校老師每年必須發表幾篇學術論文後,有位系主任不以為然嗆他:「曹雪芹一輩子也不過只寫了一本紅樓夢!」

雖然有人因他「擋人財路」而反彈,但還是有許多年輕一輩的教師認同他的理念,願意走研究路線。他帶領這些年輕教師一起做「卓越計畫」。這項由花師、台大、央大合作的卓越計畫,一共進行了四年,成果相當受肯定。

年輕學者們跟著他做研究,從中學習到如何進行一個研究計畫。「這些有抱負的年輕老師,與我的想法一致,願意以研究為導向,讓我感到很有成就!」

當初陳伯璋到花蓮師範學院就任校長時,除了一名秘書,沒有帶自己的人馬過去。這麼做除了表達自己最大的誠意,也是對勸進他的學長們的信任。他一方面就地取材,例如,請當初一起競選校長的學長擔任教務長;另一方面,因應新設的研究所,物色新老師。

「增聘新老師必須顧及平衡用人的原則。」也就是說,如果學校有兩組人馬各據山頭,那麼這兩組人推薦的人選都要用。

但無論他如何小心處理派系問題,總還是有人不滿意,不是抱怨他為什麼用這個人而不用那個人,就是批評他捨近求遠,不用校內人才,卻去找空降部隊。

「有合適的人才我當然會用,但是新設系所的師資,卻不得不向外找尋有相關經驗者。」對於這些人事上的紛紛擾擾,他抱持的態度是:能說服的就盡量說服,說不動的就順其自然!至於該做的事、該堅持的原則,他絕對不退讓。

陳伯璋性格中批判、改革的那一面,在擔任花師校長期間表露無遺。他不僅藉由提倡學術研究、鼓勵出國進修、訪問,改變校園文化,甚至想到一個更徹底的方式:併校。

「師範學院一向保守、故步自封,只重視教學,不重視研究。但我認為,大學應該具備多樣性與異質性的文化。藉著合校,可以改變師院的校園文化。」

當時,國立東華大學在花蓮甫成立幾年,校地甚廣,且以研究為導向。陳伯璋的構想是:與研究導向的東華大學合併,可激勵花師的師院生態與文化做個轉型。

而且,東華大學是一所新設大學,包袱較小,學生人數及素質與花師相當,兩校合併並沒有誰主誰從的問題,而是平等互惠。

為了讓合併之事順利進行,他預先留下三十個教師員額的缺。「我告訴當時的東華大學校長牟宗燦,有三十個教師員額的缺,可一起來調度。」這可是合校的一個大利多,因為兩校合併最大的困擾通常是,教育部給的新增教師員額甚少。

只不過,此番未雨綢繆的做法,又引來諸多不滿的聲浪。尤其當一些系主任想聘用自己的人,卻不得其門而入時,更是對他「剝削其用人權」感到不滿。

此外,一些資深教師及部分校友也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師範學院自有其獨特性,沒有改變的必要。由於合校的阻力實在太大,他在任時無法順利推展,「但至少跨出協商的第一步,也勾勒出一些願景。」

二○○○年,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及國立嘉義技術學院,整合而成嘉義大學。這是國內第一所整併成功的大學,但最早的合校構想,卻是陳伯璋在花師校長任內所倡。

陳伯璋還有一項政策,可說是走在教育部開放之前的創舉,那就是讓各系所自行決定聘任其主管。「我告訴各系,若原有的系主任任期屆滿,他們可以自行決定新的系主任人選。」

當時,各大學校長雖已開放為民選,但是系所主管仍由校長決定聘用。因此,陳伯璋這項尊重並授權各系的做法甚受好評。

雖然他處理複雜的人事問題,總是格外小心謹慎,但因改革就得牽涉到破壞,在破壞舊有文化與體制之際,難免「順了姑情,失了嫂意」。尤其東部地區人士,早已習慣步調緩慢、悠閒的「後山文化」,因此許多人對他的「沒事找事做」,大表不以為然。「我只有努力讓反對者的聲浪不要太高。」

客氣一點的反對者大都作壁上觀,不阻撓但也不支持,激烈一點的就會扯後腿。有一次開校務會議,有人寫了一份名為「十問」的投訴書,在會議室門口逐一發給每位參加會議的教職人員。

陳伯璋看了這份洋洋灑灑寫下他的十大「罪狀」的文章,微微一笑說:「謝謝指教!有則改進,無則嘉勉。」

遇到此類的挫折與阻撓,雖然當下都能重重提起,輕輕放下,但還是受了內傷──兩度胃出血住院。

「那些其實都是應該且迫切要做的事,但我常常在前面衝半天,猛然回頭,卻發現他們都沒有跟上來!」這種孤軍奮戰的無力感,成了午夜夢迴時深深的遺憾。

後來他告訴自己:「能有個好團隊固然很好,但這都是因緣際會,無法強求的。」唯有學著提得起放得下,「遇到事情就面對它、解決它,然後放下它。」@(待續)

摘編自 《寧靜致遠:教育者之師陳伯璋》 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加拿大寄宿中學(1)
重視人格教育 台灣恆毅中學特色
學校拆國旗迎中 台教部要嚴罰
童樂一夏 育樂營e網打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