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博覽

孔孟之道判釋(9)

一、天下文化

我們看現代西方的社會,他們很強調個人主義,即強調自我的發展,強調個性。自我發展固然不錯,但自我與大眾是相互矛盾的。個人主義過多了,就會妨礙大眾社會的發展;而過份強調公眾社會利益的和諧,則打擊個人主義的發展。這個人類社會的問題,是很難協調發展的。儒學,它既強調以自我發展為中心,又兼顧不妨礙別人的發展,實是一難得的、非常符合人性發展的學問,故它稱為「天下文化」是很適宜的。

我們把孔孟的學說放在天下文化的框架下來審視,我們就能看出其義理所在。有人說他是「成德之學」,有人說他是「君子之學」,更有人說他是講「仁、義、禮、智、信」,又有人說他是講「忠、孝、廉、恥、勇」。其實,如果我們把它放在天道下的人類如何生存?如何生活才是幸福、美滿、和諧?從而產生出一套文化來做審視的坐標。我們就更清楚地看出,孔孟這套學說,講的就是天下文化。他要使天下人井然有序,安分守己,和睦相處,過上幸福的生活。他們這一套道德說教,都是根據天道的演變而來。故我稱其為天下文化。用一句最通俗的話來說,孔子講的就是「做人的道理」。他講的有點類似今天所講的人權公約。即人普遍所需要的最基本道德準則。有人會說,世界人權說人人平等,孔夫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關係,怎麼能把它與人權公約相比呢?以我看來,孔子在這裡說的是強調社會結構的關係,即你坐在那個位置,就要做好你的本分工作。他沒有說你不能逾越這個等級。孔子的成長就能說明這個問題:他說他「吾少也賤」,後來能做到士大夫以及開學當教師。從一個下等人昇上一個較有名望地位的人。假如說孔子強調等級不能逾越,那他就永遠在家種地做下等人了。孔子這個天下文化的人權公約精神,有很多方面至今還很突出:如他主張「有教無類」。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不管他父母是黑人、白人、黃種人;也不管他是富人、窮人;鄉下人或是城裡人;更不管他父母是殘廢人或是罪人,他都有權接受教育,不能附帶任何歧視條款。這不正是當今人權法則所要求的權利和義務嗎?又如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把寬容的人權法則活生生地說出來了。孔子闡述這個做人的基本道理,普天之下都講得通,都能實施使用。他沒有種族歧視,沒有宗教的爭議,他說的是天道下的人類文化。(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