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專欄

從《黃帝內經》的作者談中醫醫道來源(上)

《黃帝內經》普遍被中醫界奉為中醫之源頭,行醫之圭臬,但醫界實際應用《黃帝內經》之內容少之又少,最常用的有如臟象學說、經絡學說與養生等醫味較濃的部分,其他的總而言之一句話:看不懂,各家的注釋不乏其人,但很多看了仍是似懂非懂,真正的涵義到了近代可說是無人能掌握。

那黃帝內經的作者是誰呢?不容易看懂的書又為何很多人要研究呢?

《黃帝內經》由《素問》和《靈樞》兩部書組成。《素問》之名,出於唐代醫家《素問》整理者王冰之手;《靈樞》之名,出於宋代醫家《靈樞》整理者史崧之手。

自古以來,均稱《黃帝內經》為黃帝時成書。西元3世紀,魏晉人皇甫謐據《針經》、《素問》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部古醫書編纂了《針灸甲乙經》,他在書序上說:「《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又有《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皆黃帝岐伯選事也。三部同歸,文多重複。」由此可知,《針經》,原稱《九卷》,後又有《靈樞》等名。「皆黃帝岐伯選事」,即認為三部書都是黃帝和岐伯的醫論,其書自然是黃帝時作。

五百年後的唐人王冰,九百年後的宋人史崧皆與皇甫氏之說皆同。北宋年間奉敕校正醫書的高保衡、林億等人均堅持黃帝時成書的看法:「人生天地之間,八尺之軀,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十二經之血氣大數,皮膚包絡其外,可剖而視之乎!非大聖上智,孰能知之?戰國之人何與焉!大哉《黃帝內經》十八卷,《針經》三卷,最出遠古。」(《新校正黃帝針灸甲乙經序》)

這種看法一直延續到到明清的眾多醫家學者,一直到了近代。◇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