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尋常的行銷:「可愛」讓消費者買單

黛笛兒.芭瑞特(Deirdre Barrett)

人氣 37
標籤:

據說華德.迪士尼在他每一位動畫師的桌上都貼了一張短箋,上面寫著:「保持可愛!」他的員工不僅做到,還使動畫變得愈來愈可愛。

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就在論文《向米老鼠致敬》裡指出,這些年來,這位迪士尼的卡通明星變得愈來愈年輕,眼睛變大、下顎縮小、頭部急遽變大。

米老鼠的手臂和腿變粗,鼻子變大,腿靠攏,耳朵往後移。等全部成型後,成年米老鼠看起來跟他的小姪子毛地差不多大。

米老鼠的行為也有所改變。在早期的卡通中,米老鼠會擰人、擢人和支配其他的動物,並且一直和米妮維持著幾分性關係,但是等到他的身體開始變可愛之後,個性愈來愈好,比較不會找碴——迪士尼也跟著愈來愈有錢。

勞倫茲曾評論過洋娃娃愈來愈可愛的趨勢。起初它們看起來像真人,接著像小孩,最後則像超級誇張的小孩。

勞倫茲在評論當時很受歡迎的巧比娃娃(Kewpie doll)時說:「在我們的知覺能忍受的範圍內,盡可能地誇大了頭蓋骨和臉之間的比例,但又小心不致把可愛的娃娃變成可怕的怪物。」

一九九○年代,《動物行為期刊》刊登了一系列探討市場上的動物玩偶,而非野生動物的文章。以《泰迪熊之演化》為例,這篇論文追蹤泰迪熊的起源至一九○○年,當時美國羅斯福總統在洛磯山脈打完獵後拍照留念,背景裡拍到一頭棕熊。

早期的泰迪熊看起來像真正的熊,前額低、鼻子長。多年下來,泰迪熊已經「演化」為今日廣受歡迎、造型可愛的模樣,具有前額大、鼻子短等嬰兒特徵。

該論文的作者在觀察結果中指出:「顯然,在短短的一百多年內,泰迪熊外型的變化,對它們日後的『繁殖』有很大的貢獻。現在泰迪熊可以說是無所不在。」

動物行為學家不斷發表論文,運用比喻,夾雜譏諷地評述泰迪熊的演化,指出它們這些年的變化就像突變一樣,但事實上比較貼近「智慧設計」,也就是善用人類的資源,以協助泰迪熊以驚人的速度繁殖。

既然泰迪熊經常是兒童的第一個玩具,有泰迪熊專家想驗證一個假說:泰迪熊的演化是為了取悅嬰兒或年紀小的兒童。

研究人員分別提供有成人特徵或嬰兒特徵的泰迪熊,讓四至八歲的兒童選擇。結果選擇成人型泰迪熊的四歲兒童,幾乎比選擇嬰兒型的多二.五倍。至於六至八歲的兒童,選擇嬰兒型泰迪熊的比例則比選擇成人型的多三倍。

這結果有合理的解釋:年紀很小的兒童是唯一對「可愛」免疫的人類,畢竟嬰兒何必要依附其他嬰兒?依附成人對他們才有利。

演化後的泰迪熊是用來取悅成人,以及年紀較大、開始玩扮家家酒的兒童。成人才是購買玩具的人,而且一般是買來送給嬰兒,但是現在有愈來愈多泰迪熊是買來送給成人。

它們穿著特殊設計的衣服,有時甚至在大學校園裡流行起來。如果沒有成人型泰迪熊可抱,嬰兒會抱著嬰兒型的標準泰迪熊。

嬰兒會依戀任何溫暖柔軟的東西,但年紀很小的兒童會依戀泰迪熊,主要是因為它們的觸感跟母親類似。

「可愛」是愈來愈常被操弄的行銷工具。芝麻街的艾摩、家族馬戲團、菲比小精靈、水滴娃娃,以及許多文化偶像和產品,都是以大眼睛和噘嘴巴為賣點。

迪士尼的卡通人物受歡迎就不用說了,日本的皮卡丘和凱蒂貓也是以造型可愛為號召。凱蒂貓的嘴巴最小,因為它根本沒有嘴巴可言。

「可愛」也是動畫電影的要素,以《企鵝寶貝》為例,圓胖的企鵝搖搖擺擺的走路姿勢是這部片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當然,廣告在銷售產品時也常常搭配可愛的吉祥物。可愛是商業慣用的行銷手法,僅次於性。@

摘編自 《綁架本能的世界——影響所有決定的「超常刺激」理論》究竟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由陌生轉為客戶:社區開發(1)
成為客戶最想見到的業務員
賣力行銷花博  S.H.E跳「花博舞」
行銷MIT 萬家門市通路打通全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