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

明君的仁智與誣陷者的無恥!

一、若不聞其聲,若不識其人

陳獻章,是明朝新會(今廣東新會縣北)人,字公甫。居住在白沙裡,道德高尚,門人稱他為白沙先生。

莊定山,即莊昶。明朝江浦(今江蘇江浦縣)人,字孔暘。成化進士。授翰林檢討。後居定山二十餘年,學者稱定山先生。

有一次,陳獻章去拜訪莊定山,莊定山十分敬重陳獻章。陳獻章返回家時,莊近山親自坐船相送。船上有個讀書人能言善辯,對陳獻章大放厥詞,毫無顧忌。莊定山氣得忍無可忍。但是,在那個人奢談時,陳獻章好像什麼也沒聽見。等到要下船時,陳獻章似乎還不認識那個人。

莊定山送走了陳獻章,還對那個讀書人的張狂傲慢,氣憤不己。並因此而想到,陳獻章「若不聞其聲,若不識其人」的風範,實在難能可貴,深深地佩服他的度量寬宏。

二、受辱之後,要想清楚…

薛文清,即薛瑄。明朝河津(今山西河津縣城東南)人,字德溫,號敬軒。永樂進士。宣德中授御史。英宗時,拜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死後謚文清。

薛瑄說:「受侮辱是最讓人難以忍受的。自古以來有不少英雄豪傑,都是由於不能忍辱,而導致身敗名裂。我認為受侮辱之後,一定要想清楚:對方是個什麼樣的人?如果對方是個卑鄙小人,他侮辱我,那麼這就說明我是正確的,還憤怒什麼呢?相反,如果對方是正派人,他侮辱我,那麼說明對方正確,我則加以改正就是了,有什麼氣可生呢?人們往往不仔細分析怒從何來,便用憤怒迎頭反擊,結果造成相互仇恨,而且發展成相互殘害,以致弄得不可收拾。其實是很愚蠢的。」

三、長者的風度

陸遜,是三國時期的吳國將領。字伯言,吳郡吳華縣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世為江東大族,孫策的女婿。善謀略。後任荊州牧,久鎮武昌。官至丞相。

當時,會稽太守淳於式,向皇上反映陸遜搜刮百姓財物,使人們不能安居樂業。雖與事實有出入,但是陸遜不忌恨他。

後來,陸遜到京城去見皇上,談話間,極力稱讚淳於式。

孫權說:「淳於式曾經指責你的過錯,而你卻推薦他,這是什麼緣故呢?」

陸遜說:「淳於式的本意,是想讓百姓休養生息,所以才告發我。雖然不合事實,本意確實可佳!我怎能因此而忌恨他呢?」

孫權稱讚說:「這真是長者的風度啊!」

四、明君的仁智與誣陷者的無恥!

北宋時的御史舒但(人名),是明州慈溪(今浙江慈溪東南)人,治平進士。王安石執政時,為審官院主簿。他在擔任御史時,多次向皇上奏議,誣陷說蘇軾作詩歌,諷譏現實社會。

他舉例講:

(一)皇上發給百姓錢財,讓他們謀到職業。蘇軾卻寫詩說:

「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蘇軾是講為了贏得小孩子們的歡心,一年有大半時間在城中度過。誣陷者卻說這是在講皇上的壞話。以下的誣陷手法及詭詞,均類此。)

(二)皇上明定法律以考核官吏。蘇軾則寫詩說:

「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終無術。」(讀書萬卷,如果不讀法律條令,不按法律辦事,想使君王如堯舜一般,終究不可能。)

(三)皇上興修水利。蘇軾則寫詩說:

「東海若知明主意,應知斥鹵變桑田。」(東海龍王如果能明白聖明皇上的好意,應當把那麼多的鹽鹼土地變成良田。)

(四)皇上嚴禁食鹽隨意買賣。蘇軾則說:

「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難道是聽起來美好,就能解除淡而無味的生活嗎?因為已有三月沒吃上鹽了。)

但是,皇上聽了之後,根本不理會舒但的誣陷之詞。

宰相王珪,也多次說蘇軾不忠,還舉出蘇軾「詠檜柏」的詩說:

「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 (樹根在九泉地下也沒有彎曲的地方,世間只有潛伏在土中的蟄龍最清楚)並說:「陛下飛龍在天,而軾求之地下之蟄龍,其不臣如此!」(皇上處在大展宏圖的極盛時期,蘇軾卻頌揚地下的蟄龍,竟如此不忠!)

皇上說:「蘇軾他自己寫詩讚揚檜柏,這與我有什麼關係呢?不要胡亂聯繫了!」

舒但和王珪,對蘇軾的攻擊和誣陷,最後以失敗而告終。蘇軾的詩文,則長留天地,與日月同輝!

五、長孫皇后以德報怨

長孫皇后,是唐太宗的皇后(即正妻)。好讀書,做事必循禮節,唐太宗深重之。經常與皇上議論賞罰之事。

唐朝時,長孫皇后的同父異母兄安業(人名),一向品行不好。他們的父親死後,安業就攆長孫皇后到外面居住。等到皇后顯貴了,安業被提拔為衛將軍。

後來,因為安業和李孝常等人謀反,將要被殺時,長孫皇后向皇上叩頭請罪說:「安業的罪行應當處死,然而人們都知道,他一向沒有很好地關心過我,如果依法懲治他,人們一定會認為是我對兄長報復,這樣也會連累皇上的清譽。」

皇帝認為她考慮的很周到。於是安業被赦去死罪,長期流放到越巂(今四川西昌)。

人們認為:長孫皇后以德報怨,十分恰當的處理了這件事情。

(以上均據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

--轉載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