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叢談》擷選

曲藝叢談(51):怎樣寫通俗文藝(13)

寫「小調」(上)

人氣 2

前言:
現在講怎樣寫小調和地方戲。「通俗文藝」,可以分做兩種,一種是口傳的,一種是寫作的;寫作的是「大眾文藝」,口傳的是「民間文藝」。

「民間文藝」重要的有兩類:一是民歌,二是民間故事。比方我們的母親、外婆講相傳很久的故事給我們聽,或唱民歌給我們聽,如果我們用筆把它寫下來,就是民間文藝。民間文藝是自古已有的,無須創作。

「通俗文藝」還有一種是「章回小說」。這類小說各位看得很多,像《三國志》、《水滸傳》、《紅樓夢》等,都是一開頭就是「話說…」,末尾總用「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遇到人物出場就用「正是…」這麼許多形容的句子來描寫一番,說書的人特稱這一類的話為「賦」或「贊」。

現在把通俗文藝當中的「小調」與「地方戲」這兩個部份大略的講一講。

小調起源:
一、<嘆五更與十二時>:

「小調」的起源也像以前講過的「彈詞」一樣,是起於「變文」,起於敦煌石室的手抄本。因為敦煌石室中有<嘆五更與十二時>,那是最早的<五更調>,也都是小調的起源。它過去在敦煌是作為佛教宣揚之用,到後來才作為他用的。

二、馮夢龍《掛枝兒》:
明馮夢龍著《掛枝兒》是模仿民歌作成的。如近人王希堅所著的《民歌百首》也是模仿民歌作成的。

三、明代一絕:
明代的小調可稱古今一絕,這是中國豐富的文藝遺產之一。中國古來文藝的興起都是去蕪存菁,每代有其特點在。比方唐朝的詩,宋朝的詞,元朝的曲,明朝的小調。小調又稱「小曲」,都是最好的典型代表。

文藝形勢發展到最後往往衰歇;比方唐朝的詩是最好,但是到後來都變樣了;因為以前是「寫」詩,到後來卻成為「做」詩,只是用詞藻來堆砌,沒有生命而不是靈活的了。這樣一代一代的演變,每代都有獨創的東西出現。

明代小調的代表作有《玉谷調簧》、《詞林一枝》等,在鄭振鐸的《中國俗文學史》裡曾經談到,這兩部書藏在日本內閣文庫中。因為中國以前看不起小調,而外國卻還留著中國的文學遺產。當時因為中國文學要講「文以載道」,對於民間文藝充斥的「靡靡之音」自然就忽略了。

四、《霓裳續譜》和《白雪遺音》:
《霓裳續譜》和《白雪遺音》是清朝的兩部書。《霓裳續譜》是清乾隆年間印的,編者叫王廷紹,比較容易買到。《白雪遺音》是道光年間華廣生編的,原本沒有排印,因為中間有許多猥褻俗情。後來鄭振鐸編了《白雪遺音選》,將這些淫猥部分揚棄,汪靜之後來也編了一本《白雪遺音續選》。

從上面看來,我們可以知道小調在明朝是十分盛行的,直到清朝還是一樣。

﹙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