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郵專欄:中共政策破壞世界貿易 美應反擊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0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王嫣然編譯報導)近期,中美貿易威脅到美國中產階級利益的問題,已經提交到美國參議院,參議院並在10月11日以63票對35票通過「中國貨幣法案」,只要中國壓低其貨幣價值,就要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羅伯特•薩繆爾森(Robert J. Samuelson,)就此事發表評論,認為該法案象徵性的意義大於實質的作用,中共掠奪性的貿易做法削弱了美國的工業基地,阻礙了美國經濟復甦,其貿易盈餘也破壞了全球自由貿易體系。

法案象徵性意義大於實質作用

薩繆爾森認為,即使眾議院通過該法案立法成為法律條文,也不會發揮太大作用。原因有兩個:首先,2010年,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總額為 3640億美元;美國向中國出口的總額為860億美元,其中有2780億美元的赤字。要想使法律條文發揮效力,需要使反補貼稅適用於大多數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但在實踐中,美國企業只針對個別產品提案,影響所及只有數百萬美元,而不是數十億美元。而且,提交執行反補貼的過程繁瑣且費時費力。

其次,中國可能會向世界貿易組織抗議任何的反補貼稅,而且極有可能會獲勝。根據律師的說法,WTO規則允許的補貼,是具有廣泛基礎的對象,而不是給特定的公司或行業受益。就算低估價值的人民幣可能過關,也會面臨中國對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徵收反傾銷稅來進行報復。

和中共的貿易阻礙美國經濟復甦

進口中國商品對美國失業率的影響有多大,至今還沒有明確的數字。根據自由派智庫「經濟政策研究所」經濟學家斯科特(Robert Scott)的估計,2001至2010年這10年期間,美國人大約失去了二萬八千個就業機會。一項由三位學院派經濟學家進行的研究總結 1990年至2007年間,因美國製造業外移而消失的就業機會中有四分之一,約一萬個工作來自進口中國商品。無論哪一個數字都顯示出美國工作機會的大幅下滑,然而,這些數據只佔美國現階段高失業率的小部分,美國經濟衰退導致八百八十萬個工作機會消失影響更大。

薩繆爾森認為,這些數字應該使美國對中國的經濟政策有一個概括的認識:進口中國商品在美國金融危機中的影響並不大,反而是中國掠奪性的貿易做法削弱了美國的工業基地,阻礙了美國經濟的復甦。中共不相信自由貿易或公平貿易。中共一貫的貿易作風是犧牲別人自己獲利。

中共破壞自由貿易體系

無論是布什或奧巴馬政府,都已敦促中國讓人民幣升值,以減少其超額的出口盈餘。談判的結果都以失敗告終。的確,中國從2005年7月就開始讓人民幣升值,但只用於提高其生產力,卻沒有怎麼影響他們持續掠奪的競爭優勢。斯科特認為,要讓中共加快人民幣升值的唯一辦法就是向中國施壓,要求其貨幣升值。否則,提高進口關稅至25%或更多。

面臨危險處境的不只是美中貿易失衡,還有全球貿易體系。正如彼得森研究所經濟學家薩勃拉曼尼亞(Arvind Subramanian)在其著作《黯然失色:生活在中國經濟主導地位的陰影下》(Eclipse: Living in the Shadow of China’s Economic Dominance)中所表明的,二次大戰以來,美國一直在統轄全球貿易體系,使之成為一個開放的、非歧視性的貿易體系。該體系很成功:從 1950年到2009年,世界出口量增加了26倍。但是,中共以單方面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貿易政策取代了這個自由開放的貿易制度。

中共優先追求所需的原物料(石油、糧食、礦產等),圖利其支持者,歧視競爭對手。中共也補貼其出口產業,並為其出口尋找市場保護。中共已經這麼做了,隨著其權力的增長,情況可能更嚴重。

中共對全世界的貿易戰已經展開

薩繆爾森表示,沒有人願意威脅中國徵收25%的關稅,但為了維持戰後自由開放的貿易體系,美國不能不採取措施。在全球經濟搖搖欲墜之際,美國的作法有可能引發全面貿易戰的風險。但這個作法比持續縱容中共傷害美國產業好一點。中國對美國產業的侵蝕,過去是衣服和家具;未來將是汽車和商用飛機。

中國的貿易政策也侵犯其他國家,其掠奪性的貿易盈餘破壞了全球經濟穩定。中共已經和自由世界展開了貿易戰。

(責任編輯:宋惠)

相關新聞
日官方報告對中國貿易政策存疑
美國會議員再度批評中國貿易政策
中共加工貿易政策將觸發港商倒閉潮
大陸台商憂慮中國新的貿易政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