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學者倡限新居屋買賣防炒風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0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道)施政報告中新居屋的補地價政策,被抨擊對舊業主不公,或造成社會分化。昨日一個討論新舊居屋補地價問題的論壇上,學者和地產界人士提出多項建議,以避免出現炒賣及不公。

政府在施政報告公佈新居屋政策,新居屋業主在購入單位5年後賣樓,以購入單位時的資助額計劃補價,被評為「賣大包」。

昨日在《城市論壇》上,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委員蔡涯棉擔憂新舊居屋補價造成不公平。他認為,現階段推行新居屋,可考慮向新居屋業主收取利息保本,但強調利息不能定得太高,「太高分分鐘將來樓市跌的時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政府要慎重,貸款怎麼定,利息就會影響到究竟新居屋的業主得到甚麼優惠。」他建議利率可與物價指數掛鉤,有關問題可諮詢公眾。

設另類市場 杜絕炒賣

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劉國裕建議,針對居屋補地價問題,一方面可繼續實行舊制,同時規定新居屋只能出售給合資格的綠表或是白表人士,即本身有入息限制的白表和有資產限額人士,以避免炒賣。他解釋說:「很多單位現時發現無論是本地人或是內地人,甚至是外地人,都發現居屋很有投資價值……我看到資料,買二手居屋的人,在公開市場有13%以上不是自己住的,是買來租和炒賣的。」

他並建議政府容許白表申請人可買新居屋和現有屋居,藉此促進市場活躍,並容許在第二市場買賣居屋的業主可互相流動買賣。

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表示,過去的居屋政策主要側重居者有其屋,購買者只需支付市值的六成,直到出售時補回地價,現在則是以貸款方式,造成在樓價低時需承擔風險,「如果樓價下跌仍然要以以前貴買入的價錢補地價的話,就很多不滿了。」他也同意劉國裕的建議,認為居屋過去十多年不斷升值,相信設立另類市場,居屋同樣有升值機會。

施永青還建議政府趁現時庫房有大量盈餘,可將貸款買樓的政策擴大至私人市場,一方面可減少房委會建屋壓力,另一方面可消化市場上大量空置單位。因為政府計劃平均每年只推出5千個居屋單位,而現在市場有5萬個單位,可很快解決市民住屋問題。

相關新聞
黃傑龍批「走塑」搞到前線
港《中暑指引》修訂 與天文台酷熱天氣提示掛勾
港最低工資|傳引「可加不減」方程式 今次料加至41.8元
在英港人研討會 黎智英律師批港政治犯激增70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