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欣然:「五福臨門」與為人之道

鄭欣然

人氣 42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1月20日訊】《尚書·洪範》將人生的大享受總結為「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五福中,「富」包括財富、地位、名望等方面;「康寧」指健康、平安;「好德」指品德高尚、樂於為善,古人認為惟有行善積德才能增加福份,所以將此項直接列在五福中;「考終命」指善終、後世評價高等。

古人認為,人若不積德行善,一生的福份是固定的,享受一點兒就少一點兒;在這方面享受到多一點兒,在那方面就剩的少一點兒。福份一用盡,災禍就來了。祈福之心人皆有,古人從兩方面去做;一是勤儉樸素,減少已有福份的損耗,這就是古人「惜福」的觀念。勤儉樸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不僅把它作為通往人生幸福的途徑,更把它視為修身養德之道;再是努力行善積德,迅速積累新福份,即是「培福」的觀念。

五福之中,「壽」、「富」、「康寧」、「考終命」四種可以互相轉化,比如:用錢治病,病好了,錢也消耗了,這即是「富」轉化為「康寧」的例子。拚命工作,賺了錢,升了官,但身體狀況、人際關係卻差了,這即是「康寧」轉化轉化為「富」的例子。不擇手段而榮耀一時,最終是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這即是「康寧」、「壽」、「考終命」轉化為「富」的例子。這四種福份能互相轉化,但卻是此消彼長,不能使人所享福份的總量增加。而惟有「修好德」一項例外,積攢的德越多,福份就相應增加。

《後漢書·列傳》中記載第五倫的人生實例很說明這個問題。他在鄉里任「嗇夫」的小官時,均平徭役、賦稅,調解鄉親間的矛盾,很得人心。他認為自己做官不宜發達,就帶著家人搬到河東去了。從此改名換姓,自稱「王伯齊」,靠往來於太原、上黨間運鹽為生。運鹽途中若遇上垃圾,他總清掃乾淨再上路,行人都稱之為道士。以前的親戚朋友卻不知他去了哪裏。後來,第五倫又官至「二千石」,仍親自割草餵馬,其妻子依舊燒火做飯。他將俸糧留夠一月所需,其他的全部賤賣給貧窮困窘的百姓。他為官期間,布德行善,廣施仁義,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得人們敬重。元和三年,皇帝批准他告老還鄉,賜他終身享受二千石俸祿,並送錢五十萬、住宅一處。幾年後,第五倫去世,享年八十餘歲。皇帝又賞賜他家大量的器物、衣服、錢財。

回過頭再看,第五倫官至二千石,還親自切草餵馬,妻子親手做飯,家中只留一月口糧備自給。可能現代人會認為他是故作廉潔,別有用心,其實,知書達理的古人在為人與修德上是很注重的,是「惜福」的自然舉動而已。第五倫運鹽時清掃沿途垃圾,為官後將多餘俸糧賤賣與貧困者,廣做善事,是在行善中又在「培福」,為日後所享福份積攢囤積。第五倫一生時時惜福、培福,所以他得享大福:他從鄉間的小吏升至三公,終身得享二千石俸糧,並被賞賜大量財物,壽至八十餘歲善終。「五福」,他都享得。

而在《魏書·列傳》中也記述這樣的故事。高祖駕崩後,咸陽王元禧受遺命輔佐新君。他任宰輔之首,卻推諉責任,不辨是非。尤甚偷受賄賂,以權謀私。這一年,尚書請求增加他的封邑一千戶,世宗答應了,他為顯清高,推辭不受。元禧驕橫奢侈、貪財好色,有姬妾幾十人,還不滿足。他衣著錦繡,車乘華美,還有簡娉以悅其情。為了這些享受,他貪贓枉法,買來上千的奴婢,經營著遍佈四處的田產、鹽鐵生意。他的屬下、家臣,乃至僕人都跟著做買賣。世宗很討厭他。由於元禧疑懼世宗對他不利,為保既得利益而圖謀造反,結果事發被判死罪。在與妹妹訣別時,他還問起自己的一兩個愛妾。他妹妹哭訴道:「你犯罪多由女色而起,進而貪圖財物,最後畏罪造反,才有了今天。你還不自知嗎!」元禧慚愧無言,被賜死家中。

元禧被誅殺,正是因為他種種惡行所致。從善惡福禍因果來講,元禧走上窮途末路的真正原因是他不惜福、不培福的結果。他驕奢淫逸、作威作福,最終招來殺身之禍是必然的,只是時間問題。

人的為人與受之「五福」亦或禍患的微妙關係,細緻的講起來可以解釋史書和現實中的許多現象。如果能正確的領會這些思想是絕對有益於世道人心的。古代先賢提倡「仁」、「德」是有著很深的內涵的。古語有「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的說法,古人很輕視物質利益,而重視道德修養。如果人若相信重德行善,自然會帶來物質利益;而只知爭名奪利,往往是到頭來空悲切的道理時,人是會自覺的「修好德」而盡享五福人生的。

而在面對當前社會上不講德的「富貴」與有德者的「貧賤」時,常聽到身邊的人慨歎「天道不公」,孰不知「善惡有報是天理」,我們不妨把眼光放遠些,今天的富貴者,可能正是昔日有德的貧賤者;而明日的貧賤者,可能正是今日的富貴者。如此說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有誰不願五福臨門,福澤子孫,長長久久呢;又有誰只想及時行樂,當惡報眼前時悔恨已晚呢。

人的德與福是與人的為人相互解讀的,有德而得福,無德而禍至,積德則福長,損德則福亡,綿延不絕。說來,人又何止是一生一世呢,因此願天下人人福祿長壽,家家五福臨門,積德行善,造福自己,造福子孫,造福社會。

參看《史鑒故事》

相關新聞
傳統道德教育:君子總虛心
傳統道德教育:年少書生輩
傳統道德教育:積德終昌盛
傳統道德教育:淫戲休宣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