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之春西方期待 中方看「壞」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1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萬平綜述)自從去年11月緬甸舉行20年來的首次大選之後,新政府試圖改善國際觀瞻,冀望有助走出國際孤立狀態。新政府首先釋放被軟禁長達十多年的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姬,總統吳登盛8月還與昂山舉行了歷史性的會晤,商談民主和解。不但美國國務卿希拉里下月要訪問緬甸,近日又獲在2014年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各方關注後續發展。

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羅德茲(Ben Rhodes)11月22日表示,雖然美國國務卿希拉里(Hillary Clinton)計劃下週前往緬甸訪問,但現在還不是放寬對緬甸制裁的時候。希拉里是近50年來首位訪問緬甸的美國國務卿,遭國際社會孤立半世紀的緬甸,若能繼續改革開放,或可藉此脫困。

聯合國大會前一日對緬甸決議案也強調,雖然目前緬甸民主有些進展,但緬甸仍存在「對人權及基本自由的系統性侵犯」,如緬甸當局「任意拘留、強制失蹤、性侵及其它形式的性暴力、虐待及殘酷,不人道或羞辱人格對待」,也關切克倫族(Karen)等少數民族所遭受的對待。

近年緬甸的戰略地位日益重要,部份原因是它擁有巨大的自然資源,並且因其地處亞洲最大的兩個增長引擎--中國和印度之間。

各方關注緬甸式民主後續發展

羅德茲說,希拉里此行將尋求緬甸在包括對待少數民族方面的人權進展,但現在要討論解除對軍方支持的緬甸政府制裁,還為時過早。他指出,希拉里此行是為緬甸已發生的變革增添動能,並探索緬甸未來政策的後續發展,而這也是美方關切的重點。

緬甸當局已展開和反對黨與少數民族的對話,緬甸民主運動領袖昂山素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LD)這個月決定作政黨登記,昂山素姬也預定參加即將舉行的補選,這將是她自1990年以來的首次參選。緬甸議會有48席需要補選,補選日期尚未出爐。

當年昂山素季的NLD、撣族民主聯盟SNLD、其他非緬族政黨等獲得壓倒性勝利,但選舉結果不為當時軍政府承認,誰不服就槍殺誰,昂山此後被長期軟禁直到去年獲釋。NLD也在去年被軍政府強制解散。

美國總統奥巴馬日前表示,他很高興見到緬甸釋放政治犯、解除媒體禁令、以及過去幾年放寬法律限制,都是緬甸多年來邁向改革的重要指標。

日本一片看好 中共稱緬甸民主言之過早

在日本一片看好,歡迎「緬甸之春」回歸國際社會,脫離軍政體制下導致的經濟停滯狀態之際,大陸《中國評論社》評論「緬甸民主的希望言之過早」。

文中指,雖然緬甸媒體大為鬆綁,媒體可以批評和質疑政府,針對部份國外網站的封鎖業已取消,允許獨立工會成立,並可能很快通過保障遊行示威權的法案;吳登盛宣佈了大赦,釋放了包括扎迦納在內的數千名政治犯,邀請流亡者回國。但這一切「新政」都是在今年1月31日生效的《緬甸聯邦憲法》窠臼下,憲法規定緬甸三軍總司令為武裝力量統帥,軍隊代表在任何一級議會中都擁有25%的固定席位,這部曾被斥為「讓軍人專權合法化」的工具,18年來屢屢引發反抗浪潮。

中評社指,在一系列國際制裁下,緬甸投資來源匱乏,資源輸出目的地單一,許多軍政府領導人上了制裁黑名單,在國外旅行、開設賬戶都受到限制,緬甸當局的變革不過是試圖換取外界的「鬆綁」。從緬甸民主歷程看,如吳努的兩次上台、「奈溫新政」、「後奈溫時代」的1990年人民議會選舉等,最終都被證實為假民主,如今當權的仍是那一批人,他們的讓步、妥協,每次破局,無不是因為軍界強人們發現,變革開始威脅到特權的安全。

文末稱,緬甸的「民主希望」,不過是軍人特權階層以適當妥協換取特權永固的策略和交易試探,未來何去何從,仍需拭目以待。

軍人轉政的實質有待觀察

緬甸華人貌強表示,緬甸三分鼎立,軍政府、民主力量、各族人民力量,誰也吃不掉誰。奈溫執政(1962~87年)時期,使緬甸由東南亞繁榮富裕之佛國,淪為世界最窮國之一。

備受國際孤立和制裁的緬甸軍政府,20多年來,一向與中共當局互為依存。2010年參選的軍人政府甚至允許中共建造價值15億美元的高科技監聽裝置,監控孟加拉的飛機和船隻往來。

緬甸在國際經濟制裁下,與中共的關係變得更加密切,經常被說成中共的附屬國,成為中共在能源等大宗商品方面的關鍵新來源。為滿足中共需求,一條橫跨緬甸國土的重要管道正在修建。

長期執政緬甸的軍事當局,1988年血腥鎮壓民主運動;1990年,拒絕承認大選結果,強行解散反對黨;2007年,再度血腥鎮壓以僧侶為主的民眾請願。

2010年11月,緬甸軍事當局在沒有實際反對黨抗衡的情況下,宣佈舉行「大選」,軍方背景的鞏發黨宣佈「勝選」,並由脫下軍裝的原軍方將領組成「文職政府」,原軍事將領吳登盛出任「總統」,選舉曾被西方國家政府指責為一場欺騙。

緬甸孤立下的經濟完全依賴中共國企和中國商人,這些經濟活動通過利潤豐厚的資源或建築特許權積累巨額財富,常被外國批評為特權經濟。

但在今年9月30日新政府突然宣佈暫停興建總值36億美元的伊洛瓦底江水力發電廠密松大壩(Myitsone Dam),令國際社會關注。因為密松大壩如同中國的三峽大壩,是由緬甸軍方多年的盟友中共當局出資,建成後90%電力將輸往中國,而已完成投資20餘億美元可能打水漂。吳登盛被稱為緬甸改革派的代表。

緬甸民眾正面看待改革

近期(10月20~28日),1962年奈温發動軍事政變後,流亡海外的緬甸第一任總統蘇瑞泰(Saw Shwe Theik)的最小兒子韓永貴(Harn Yawnghwe)返國,與12個政黨會面。

他說,和平需要時間逐步爭取,議會政治才能結束獨裁制度,緬甸法律既不平等、也違反人權,必須結束特權公司壟斷性經營。

他總結8天訪問行程的觀感,人民表示政府改革為自發性,各黨派參與改革不是支持舊政府,而是加強緬甸民主建設,即使改革非真心,民眾也要推動改革向前走。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東盟峰會 中共回應奧巴馬亞太戰略示軟
奧巴馬與昂山素姬通話 派國務卿訪緬50年首次
緬甸反對黨重入政壇 昂山素姬預計參選
東亞峰會日本與中共銀彈大戰拉攏東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