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訪緬臨近 習近平會緬甸國防總司令掩頹勢

人氣 3

【大紀元2011年11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穆清報導)在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即將對緬甸進行歷史性訪問的前夕,中共方面試圖挽救頹勢,11月28日,中共副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到訪的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蘭。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曖昧的請記者看新聞稿

外界高度關注美國調整亞太策略下緬甸軍政府與中共的關係。評論認為,緬甸軍政府顯然不願意一味依賴中共作其附庸,但也不會驟然放棄和中共之間的關係。

中共顯然不願意失去對緬甸的控制權,在外交困境和美國的圍堵下,中共官方媒體新華社引用習近平的話說,中緬兩國軍方還應該「加強交流,深化合作」。中共自我欺騙地表示「老一代領導人建立的友誼經受住了國際局勢變化的考驗」。

在週一(28日)的記者會上,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回答記者有關中緬會談是否與美國國務卿克林頓本星期晚些對緬甸進行歷史性訪問有關係時,洪磊非常曖昧地請記者看新聞稿。

中共是緬甸軍政府「全天候朋友」

多年來,中共一直是緬甸及其軍人統治者的「全天候朋友」(all-weather friend)。緬甸政府1988年鎮壓民主抗議者,備受國際社會的譴責,西方國家對緬甸實施了嚴厲的經濟、貿易和政治制裁。但中共卻在外交、投資和武器等方面向緬甸軍政府提供支持。

外界有分析表示,中共和緬甸之間的關係長期處於一種不信任且互相利用的狀態下,緬甸利用中共鎮壓國內民主力量,中共扶持緬甸共產黨。此次,中共呼籲中緬加強軍事合作,也是想再拉攏緬甸給美國看。

美聯社引述前美國駐緬甸首席代表、亞洲協會高級顧問克拉潑(Priscilla Clapp)的話表示,緬甸一直對同中共的關係感到不是很舒服,作為平衡,希望發展同其它大國的關係。他們發展同美國的關係,就是一個選擇。

緬甸可能兩邊「要價」

新唐人時政評論員文昭對大紀元表示,緬甸長期處於一種封閉落後貧窮的局面,而他周邊的東南亞國家政治經濟都有較大發展,對於現政權來說非常不利,目前發展和西方國家的關係、融入世界非常重要。

文昭分析:「緬甸不願意一味地依賴中共,成為他的附庸,對中共新殖民主義擴張,資源掠奪越來越不滿。但對國內的政治開放,軍政府還要掌握在能控制的範圍之內。軍政府有自己的政權利益在,同時也有它的歷史罪行在,所以緬甸並不會驟然放棄和中共之間的關係。」

文昭表示,緬甸軍政府此舉也可能是想與美國談判的時候,利用中共作為籌碼向美國要「高價」。

戰略要塞 中共恐懼美國國務卿訪緬甸

緬甸是中共的能源輸入國,包括礦產、森林、天然氣、石油、高速公路等。連接中國西南到緬甸海岸的第二條輸油管計劃,這個連結可使中東和非洲原油更便宜更安全地運送,免去通過海盜猖獗的馬六甲海峽長途又危險的路程。

中共一直希望控制緬甸來保證其在馬六甲海峽上的航道安全和龐大的經濟利益。

去年以來,緬甸舉行了選舉,並開始釋放部份政治犯,還解除了對民主派領導人昂山素姬的軟禁。緬甸最近還停止了一項與中共合作的大壩工程。

香港大學訪問學者、中國外交政策研究員任越對美國之音表示,克林頓國務卿對緬甸的訪問,這件事的新動態絕對是中共政當局要密切關注的。

美聯社:接觸緬甸戰略意圖 抗衡中共影響力

據美聯社報導,克林頓國務卿同緬甸政府及反對派領導人的會晤,將能幫助緬甸政府減少國際上的孤立,減少對中共的依賴。報導說,奧巴馬政府對緬甸的外交姿態(diplomatic overtures),其部份戰略意圖在於謀求擴大美國同經濟上充滿生機的東南亞的關係,以此來制衡中共。

華盛頓民間機構「美國支持緬甸運動」(U.S. Campaign for Burma)的倡導主任詹尼弗•奎格利(Jennifer Quigley)說,美國同緬甸政府接觸,是緬甸從去年11月大選並於今年組建民選政府後,出現的「進步跡象」,並非是摯肘中國。

她說:「從中共方面來看,值得指出的是,緬甸政權有意同美國發展關係,是抗衡中共在緬甸的影響力。」

緬甸向中共發出不依賴中共的重要信號

美聯社報導稱,中共在緬甸的影響力使得廣大緬甸人滋生反感。緬甸總統吳登盛最近突然叫停中共幫助興建的密松水電站項目。吳登盛表示,這個緬甸和中共的合作項目將淹沒面積廣闊的土地,破壞緬甸主要河流伊洛瓦底江的水流,違反緬甸人民的意願。

文章說,在美國積極努力同緬甸政府進行接觸之際,吳登盛的決定發出了一個重要的信號:緬甸並不依賴中共。奎格利認為,這已經開始逐步成為緬甸政府和人民的一個共識。

美聯社的分析認為,美國同緬甸關係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緬甸所謂的「民選」政府仍需要完全同緬甸反對派領袖、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昂山素姬和解,釋放政治犯,並同少數民族實現和平。在此基礎上,美國行政當局才能說服國會,取消對緬甸的制裁。不過,即使緬甸政府放鬆拳頭同奧巴馬政府握手,也不要指望緬甸會一夜間發生政治變革。

仰光從富麗堂皇到破敗孤立的滑落

路透社報導,現在的仰光就是軍政府近半個世紀統治下其孤立和管理不善的一座傷痕纍纍的紀念碑。緬甸軍方1962年通過政變上台,並實施鐵腕政策。

仰光曾是緬甸首都,也是該國最大城市。這裡沒有摩天大樓,時不時地電力中斷,不斷老化的建築、沒有豪華的購物中心,沒有地鐵系統,其人行道上滿是坑坑窪窪。

20世紀初,緬甸曾經是亞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也是大英帝國殖民地中的一顆耀眼明珠。雄偉的維多利亞式建築在仰光拔地而起,百貨商廈充斥著歐洲進口商品,人們湧入氣派的電影院。

1948年脫離英國獨立時,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大英帝國時期的光彩。

仰光在二戰期間遭到了日本佔領者的蹂躪,但獨立後的緬甸不斷發生叛亂,軍方在1962年的政變中上台執政。時任領導人奈溫(Ne Win)採用的「緬甸式社會主義之路」令該國全面國有化並陷入全球孤立。

相關新聞
貌強:緬甸政府對昂山素姬與非緬族眾原住民的策略
昂山素姬可能會參加緬甸補選
緬甸將釋放更多囚犯
《華郵》:大壩疑慮多 緬甸叫停中資水電項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