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滬樓市負資產問題凸顯 專家:政府應負責

【大紀元2011年11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金靖報導)日前,隨著中國大陸一線城市樓市降價潮的興起,老業主要求退房、補全差價的事件日漸增多。有專家表示,由於政府對房地產市場進行了強力干預,政府就應該對此負責,而不是只讓業主自己承受損失。

房價大跌 老業主與開發商「房鬧」

上海樓市「金九銀十」儼然已變成「門可羅雀」,開發商要回籠資金,開始大幅度降價售樓。房屋資訊網站的新開樓盤中,隨處可見「打折中」、「優惠」等宣傳字樣,有的樓盤降價幅度高達40%以上。

而這顯然觸動了老業主的神經,「自己血汗錢堆起」的房子貶值了,老業主的「房鬧」行動開始了。他們要求「停止降價銷售、退房或者補全差價!」11月2日,龍湖業主代表與龍湖公司代表的談判因談判地點的分歧而告失敗。輿論也沒有支持老業主,許多網友指責他們「阻礙房價下跌」。

有分析人士指出,開發商為了回籠資金大幅降價,事實上給老業主、周邊的房產商以及二手房市場都帶來了影響。

法學專家:政府應承擔責任

也有些人質疑,在樓市調控之下,業主如何承受市場風險?如果房地產價格進一步下跌,房屋資不抵債,是否只是開發商與業主或與銀行之間的事?業主的損失該由誰來負責?

復旦大學法學院的段厚省教授在微博上表示:「我國樓市的價格波動,政府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種政策上的風險對於業主來說是不公平的,這要依循涉及政府政策的法律來尋求救濟。」

他說:「我們可以討論,因不可預測的政策而遭受損失,在此情況下是否可以主張向政府求償的問題。」

互聯網知識產權律師周賓卿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向政府求償這種可能性基本上是零。從目前中國大陸生效的法律之中,無法找到主張向政府去索賠的依據,目前大陸的現狀也不可能讓民眾去向政府索賠。

周賓卿認為,政府的調控行為導致了房地產市場的不可預見性,讓買房者、包括房地產開發商處於一種比較被動的狀態。政府的法律、政策首先要有預見性,讓民眾在進行經濟活動的時候有據可行。如果別人已經先把事情做了,政府再出一些相關的規定,那麼就會造成作為市場主體的當事人無所適從。

周賓卿表示,目前市場混亂的狀態,就是政府的政策多變、加之完全沒有預見性造成的。政府一方面對於購房者退房、鬧房的行為不支持,美其名曰:「不會干預正常的市場行為」。另一方面,近期,國十條、房產稅、限購令,這個本身就是在干預市場。

他還說,政府在房地產行業不同的環節完全是不同的態度。政府在房地產產業的前端進行了干預,而對由此產生的開發商與購房者之間的糾紛等問題,它卻說不加干預,這完全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態。

周賓卿認為,復旦大學的法學教授認為政府有責任想辦法去加以解決,是有一定的法學理論基礎。法學教授是學院派,對一些經濟問題的看法,純粹是從學術的角度來觀察,在理論上有其合理性。在理論探討的時候,可以去探討,但事實上在中國大陸目前是沒有辦法實現的,這是肯定的。

房市可能出現「負資產」 後果嚴重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員唐鈞教授近日在網絡上表示:「政府的房價調控有可能會導致『負資產問題』,也就是業主在房價下降後仍然需要按照原有的高價進行按揭償還,這會引發很多問題,需要靠總體的住房政策進行調節和保障。」

周賓卿認為,唐教授是社會學家,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待政府的房價調控有可能產生的後果的。中國大陸的房地產調控,已經搞了許多年,由於房價的泡沫化,這個「負資產」概念早就有人提出。他舉例說,「所謂『負資產』,就好比有人花兩百萬按揭了一套房,但正遇上房地產泡沫破裂,現在房價只值80萬,根據合同,還要償還銀行一百萬貸款,這套房就成了負資產」。

周賓卿表示,政策調控、加上經濟整體上的不景氣,以及受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中國大陸的房地產市場出現崩盤也不是不可能的。200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日本、香港就出現了房產價值跌破了買入時所需要償還的貸款價格。如果大陸出現此種情況,那麼就會出現銀行、房地產商破產,社會出現大的動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責任編輯:姜斌